“阅兵揭秘:每隔75厘米设一支地面话筒 专收正步声”
本篇文章3168字,读完约8分钟
阅兵式结束不久,网上就出现了“今年的军乐很漂亮,就像电影作品中的音乐一样”的评论。 负责军乐队音响保障的调音师林强军转了链接,说:“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间接肯定。”
阅兵式的音响保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声音收集解决(收音)和扩音传输。 音响保障司令部是北京市庆祝活动的13个司令部之一,员工近400人。 今年音响部在处理历代阅兵回声难题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现场音响的音乐性和cd质量。
在大规模阅兵式上,很多人哀叹先进的装备、方阵的配备,但很少有人能观察到这个音响保障队的事业,总指挥钱岳林说:“没有被提及是肯定的,证明了我们的事业没有失误。”
音响保障司令部提供图
用两秒半的时差,处理历届阅兵的反射音难题
天安门广场今年国庆节新建了“红丝带”景观雕塑,长180米,宽40米,高16米。 新的景观,也成为了音响保障司令部新的“烦恼”。
9月10日,音响部首次在天安门广场现场演习时,钱岳林表示“红丝带”的金属对声音的反射非常严重,一方面影响现场观众的收听感,另一方面“礼炮响起,现场多次听到声音”,增加环境中的噪音,徒步行走。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在第三届天安门广场演习中,音响部对10门礼炮中的5门取消了扩音,探索了现场的声音传递规则。 “从天安门城楼到礼炮阵地有850米左右,根据物理音响传输的特点,每秒340米的传输速度,有2秒半的时差。 ”。 钱岳林说。
找到这个定律后,音响部决定用扩音来抑制回声。 也就是说,根据到目前为止测量到的反射音的时差,适当延迟现场的扩音时间,使扩音时的声音和反射的声音同步,“我的声音笼罩着它”。 采用这个,处理了以前天安门阅兵没有处理过的反射音难题。
音响保障司令部提供图
在8次演习中,我们练习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模拟考试每次都和实战不同”。
“现场扩音和现场直播一样,没有推敲、琢磨、修饰的时间。 例如,如果密码没有扩充,就会成为整个活动的缺陷,再也没有机会弥补”钱岳林和同事们重复了这个故事,但在此前的演习中,并不能完全模拟阅兵当天的情况。
阅兵前,音响部一共经历了8次全过程演习。 包括部队演习4次,天安门演习3次,最后一次专业演习。 天安门广场每次训练都不一样。 第一次演习没有军乐队,也没有国旗护卫队。 这意味着音响部使用录制的军乐从长安街南侧向北传播声音。 上次没有礼炮,现场也播放了礼炮训练阵地录制的声音。 钱岳林说,尽管如此,补偿却完全不同,“这就像多次模拟考试一样,但一直与高考不同。”
今年阅兵现场增加了变量,划分了观众席。 听众在国旗护卫队的中轴线两侧,分为低、中、高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相距约9米,对各自声音的要求不同。 高区很远,低区离长安街很近,有自然音、坦克音的影响力。 因此,今年首次尝试分区控制,在各分区分别设置了一个调音台,共计投入了近100张调音台。
音响部有390多人在现场,其中五分之一是多次参加阅兵活动的音响老兵。 钱岳林表示,这样重大活动的现场扩音收音,对员工的责任感、专业技能、操作妙手、协调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音响保障司令部提供图
每隔75厘米设置地面麦克风,跟上步伐
远近不同,是天安门阅兵音响事业的最好形容。 因为这个阅兵当天,各地区都配置了音响效果注意员,进行了实时监测。
矗立在天安门城楼的钱岳林,无心观看扣人心弦的阅兵式,他需要掌握整个活动输入输出音的配比大小,保证听众听到“现在最应该听到的声音”。
现场同步进行了军乐队、实景音、徒步方队、装甲方队、群游欢呼声、主持解说的各种声音,钱岳林讲述了作为指挥者,需要把握哪些时间点来思考哪些动作。 “比如主席检阅部队,达到各方阵容45度后,麦克风声音上升,方阵总指挥喊“敬礼”,主席问“同志们好”,方阵要求“主席好”,麦克风必须拉下。”
为了细节,不包括后备,安装了364个现场麦克风,天安门广场的电线杆上更新了161个扩音柱。 长安街沿线安装流动扩音设备520组。 徒步彩排时,音响组去现场测量试验,考虑到地面的反射情况,明确了两次步伐之间约有75厘米。 因此,阅兵当天,天安门前的地面上每隔75厘米有一个地面麦克风,共计放置了7只。
“领导能力提出了世界最高、历史最高的要求。 这次终于完成了任务。 ’钱岳林说,阅兵结束的瞬间很平静,这真的不遗憾。
坦克不能鸣笛,cd质量的阅兵音乐是怎么炼成的?
“阅兵直播不仅是重要的信息事件,也是艺术化的记录。 ”钱岳林在其中说:“军乐队和合唱团带来的音乐是整个阅兵的灵魂。”
负责两团收音的调音师林强军告诉记者,他一直反复调试,追求光盘的质量。 军队有1500人和合唱团3500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场配置。 今年,军乐队为阅兵式创作了9首进行曲,如何完美地展现音乐也是林强军的压力。
虽说千人团共同为阅兵式伴奏,但坦克飞机轰鸣时却是“劣势”。 为此,两团共采用了100个麦克风,“游行队伍三分之一的麦克风在这里”,动员了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麦克风架设。
cd都是室内录音,但在室外音乐会上,发音体经常用紧贴麦克风的方法进行扩音。 “这样每个乐器听起来声音都很独立,但个性太强缺乏群感”林强军选择了古典音乐的拾音方法,将麦克风架放高,在远距离无指向或大指向地进行拾音。 柔软、群感好、有古典之美,但噪音问题仍在持续,乐器间的串扰问题也很棘手。
音响组尝试了不同类型的麦克风,调整麦克风的配置位置、高度、配置方法,竭尽全力避免扩音串扰的方向性,尝试了无数方案,直到接近阅兵前最后的专业演习,取得了理想的拾音效果。
阅兵结束后,网友评论说,海军装备登场时,军乐上清晰听到模仿长笛和海鸥的声音,林强军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赏。”
音响保障司令部提供图
对话式调音师林强军:
从20年前开始参加阅兵音响事业,国歌从我的调音台出来的时候很兴奋。
新京报:军乐作为阅兵式的节奏担当,在音乐上是如何保证的
林强军:这是我们的难点。 队伍整齐步伐的调整都是由打击乐器引起的,但是如果打击乐器的声音太多,会影响观众欣赏他作为阅兵式背景音乐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诉求都会得到满足,所以需要取得平衡。
在我们的提议下,军乐队调整了队形,把太鼓从中间位置调整到最后一排。 我们为小号做了分区,单独加了麦克风,结果最终表现出的效果,在笛子、小号、长号、黑管各乐器中也比较清晰。
新京报:你一共参加过几次阅兵式的音响保障事业
林强军:我从20年前就参加了。 当时是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后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参加了“九三阅兵”的音响保障事业。
1999年,我刚满32岁,在天安门城楼为导师负责收音。 那时的心情可以形容为“无限的光荣”。 阅兵演习的工作人员发放工作人员证。 各工作区域不同。 我拿到的是“城楼证”。 当时觉得这个证是特别的牛。 无论我去哪里,警察都放了我。
新京报:音响保障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多次参加不是已经没有紧张和不安了吗
林强军: 20多年来,设备的声学变化很大。 一开始很稳定,现场军乐是模拟进行的,那一年的收音都是单声道的,没有立体声。 从2010年开始出现立体声音响,到收音扩音录音,那也是我第一次做了这么大规模的军乐队音乐立体声保障。
虽然紧张局势确实比以前少多了,但现场军乐演奏国歌响起,声音从我的调音台传来,所以我很自豪,有点兴奋,觉得一切都付出了特别的价值。
揭露国庆焰火:有100多次在两次试验中发射失败的经历
国庆庆祝活动的相关照片和视频用微信朋友圈刷屏,大阅兵,文艺表演,烟火节? ? 让很多网民一个劲地依赖。 这些节日中,印象最深的是天安门广场升起的“7棵树”、“70支生日蜡烛”、“7棵树”烟花技术负责人徐建民和“70支生日蜡烛”烟花提供者,江西李渡烟花集团有限企业董事长邓煺群向记者透露烟花背后的故事,
标题:“阅兵揭秘:每隔75厘米设一支地面话筒 专收正步声”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19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