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气象卫星云:风云一号A星首 俯瞰风云 造福人类(新中国的“第一”
本篇文章2907字,读完约7分钟
1988年,风云一号卫星发射前,工作人员最后讨论了地面应用系统。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图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气象卫星,并发回了第一张云图照片。
资料图像
年7月,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关注台风的动向。
中央气象台提供图
前几天,浙江德清县气象局邀请当地小学生到气象台参观。 为员工向学生们讲解气象知识。
王正摄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闻,宣布我国首次成功发射气象卫星,发回第一张云图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广播气象新闻。
这样的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云图照片表明,我国进入了世界上少数能够自行开发、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既有地面,也有从太空观测大气的能力。
目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客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我国已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客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诉求,启动应急加密观测,以良好的观测视角和个性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供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

历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9次会议上,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持卫星云图,向与会者发表。 这是几个小时前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第一幅图。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中国的快速发展设置了一个障碍。 年轻时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 我国自主研发接收机,国外气象卫星云图可直接从传真机上打印出来,应用于天气预报。 但是,该云图只是“黑白图像”,没有定量解决,无法挖掘原始数据,也无法反演各种气象要素的定量和图像产品,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急需开发气象卫星。

经验者说了吗?
讲述者:范天锡,风云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88年9月7日,北京时间凌晨4点30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从长征4号火箭发射空 当天,卫星上轨道第一圈,星箭分离约14分钟后,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收到先数百帧的云图信号,实时发送至位于北京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这是中国气象卫星最早从太空传来的消息。 北京时间6时09分,卫星绕地球一周后,再次返回我国领土空,乌鲁木齐地面站收到了第一张可见光云图。 现场专家分析说,照片图像清晰,纹理清晰,层次丰富。

这张照片聚集了广泛的气象业者的努力。 卫星从太空拍摄、收集的数据需要由地面接收站接收,实时发送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迅速解决为各种定量产品和图像,发送给众多客户。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明确设立北京、广州、乌鲁木齐3个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 车站组为了测量电磁环境,向国防科工委26个基地租用了从日本进口的仪器,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三个地方往返测量奔走,最终弄清了车站的地址。 当时条件比较简陋,建设地面站时,地下电缆、电话线都来自其他单位。 排水沟是大家合力挖的。 1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开车或马车拉过来的。 装卸车的时候,大家都做,有时家人也去。 也有当电工,当温水工,躺在地上安装水泵的人。

有地面接收站,如何解决接收的数据是最大的难点。 1979年,美国气象卫星大气探测权威比尔·史密斯访华,向我国宣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发的气象卫星探测资料解决软件。 此时,正在研究解决气象卫星资料的科研人员,通过过去十年的探索掌握了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这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开发卫星资料解析软件的高级教材。

但是,为了掌握这个程序并落地,需要分解消化,致力于程序的调试。 这在当时并不容易。 因为所有人都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 他们一笔一画地画框图,注释,进行逻辑分解,提取具体的数据解决方案,写分解文档。
范锡说,调试工作是在当时国家气象中心的m170计算机上进行的。 坐飞机的时间很宝贵,一周只能分一两个小时。 经常坐飞机安排到晚上。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对于计算速度还没有达到现在笔记本电脑1%的m170电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团队在这个“一小时”中“通关”了这个过程。

基本掌握气象卫星资料解决软件开发技术后,必须建设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定量解决系统,这就需要开发大量的软件,届时需要软件开发平台。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署在快速发展中国家有noaa卫星资料应用援助项目,中国也成为援助对象。 在计划如何采用有限的150万美元援助资金时,来自美国的项目负责人松鼠因为中国几乎没有软件开发能力,只能由海外企业承包系统建设,大部分资金必须用于购买软件,剩下的 但是,小型机无法承担大量卫星资料的解决任务。 于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业务员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方案:不买软件,“我们自己做”的都花150万美元买硬件系统,配置ibm4361计算机系统。

1985年,第二期工程(中国noaa卫星资料解决系统)建成,“风云一号”发射前半小时,开发了包括14个软件包在内的应用程序:卫星轨道预报、卫星资料事先解决、海面温度反演、大气探测资料反演。
1988年9月7日,卫星发射3小时后,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云图出现在世界面前。 邹竞蒙在世界气象组织第九次会议上表示,“我们欢迎各国特别是亚洲地区协会成员接收和采用中国气象卫星资料,同时在今后快速发展的气象卫星事业中与各国进行友好合作。”

[姗杉参与采录]?
贴士参观?
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每年的这个时候,中国气象局都会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对公众免费开放。 活动期间,中国气象局将开放科技大厦展区、电影中心展区、卫星气象中心展区等。 根据每年气象日主题的不同,园区内将开展气象卫星、气象特种车辆等气象装备展示、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现场体验、科普讲座、气象知识竞赛等趣味科普活动。 学前请打电话到中国气象局咨询。 咨询地址: 010—68406893。

链接: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101个气象台站,不能说组成合格的全国气象监测网。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建设气象台站,资料问题基本得到了处理。 70年代末,我国气象部门在装备选择、人员培养、数值预报模式选择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已做好准备,开始建设现代化业务。

1991年,在引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第一代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 该系统的可预报性为3~5天。 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每天都能做世界10天的预报。 在此期间,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了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解决系统( micaps ),预报工作真正实现了从以前流传的手工方法向现代化的人机交互方法的转变。

进入21世纪,除了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型外,中国气象局还组织多家机构共同开发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系统,大胆尝试开展长期中期预报。 2006年,grapes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grapes-meso )正式开始业务运行。
年5月17日,中国气象局正式被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 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整体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世界气象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 wmo )认定的世界核心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机构,世界上现有8个。
标题:“第一张气象卫星云:风云一号A星首 俯瞰风云 造福人类(新中国的“第一”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217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