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菜农因使用剧毒农药种植蔬菜被判9个月监禁。

菜农因使用剧毒农药种植蔬菜被判9个月监禁。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6-26 03:33:02阅读:

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企业信息网:中央电视台的“消费者调查”栏目最近曝光了广州增城区和从化区的个体蔬菜种植者在蔬菜和其他作物上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再次将监管剧毒农药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事实上,近年来在广东各地发生了许多使用剧毒农药种植蔬菜的事件。自2010年以来,包括中山、东莞、佛山、珠海、江门和广州在内的6个城市至少发生了12起案件。 最近,一些媒体记者回访了珠江三角洲发生有毒蔬菜事件的几个蔬菜基地,但没有发现高毒农药重复使用的情况。有毒蔬菜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部分原因是各地更加严厉地打击了菜农非法使用毒品的行为。例如,在三水、佛山、沙溪、中山等地,菜农因使用剧毒农药种植蔬菜而被判处9个月监禁。 农产品不能与农药分离,正如食品不能与各种添加剂分离一样。然而,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在蔬菜种植中过量使用农药,甚至使用限制使用的农药或禁用的高毒和高毒农药,都与合理使用农药背道而驰。从佛山的经验来看,依法打击非法使用剧毒农药是消除有毒蔬菜的关键。 剧毒农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在蔬菜和水果种植中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它残留在土壤和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数据最有说服力:中国使用的杀虫剂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目前,每年使用约175万吨各种杀虫剂,其中70%进入土壤,空气体和水,只有30%直接作用于目标生物。 事实上,我国已经明确规定,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不得使用剧毒农药。2001年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明确规定,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也不得用于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草药。 自2011年起,农业部要求剧毒农药经营单位规范审批、农药实名采购、信息化流程记录和动态定点管理,做到剧毒农药信息100%查询、流程100%跟踪、质量100%保证。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国家规定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等农作物中使用剧毒和剧毒农药。 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法规和要求仍不能阻止向蔬菜和水果喷洒高毒农药的步伐。剧毒农药被随意出售和滥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即使是国家正式生产和使用的杀虫剂也可以随意销售和使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剧毒和剧毒农药的销售过于随意,没有按标准管理;另一方面,生物农药难以推广。虽然我国生物农药的研发水平与世界相当,但高成本已成为阻碍其推广的主要问题。最根本的是,中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独大的小农经济,导致对剧毒和剧毒农药的使用缺乏有效的限制和监管,监管体系不完善。根据国家规定,蔬菜、水果和其他农产品在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然而,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许多农产品只是进行了名义上的测试,导致农民对高毒和高毒农药的使用了解不足。 禁止高毒和高毒农药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国内公众健康的需要,也是顺应国际趋势的需要。许多国际公约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剧毒和剧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可以说,今天的农产品市场也是一个全球市场,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此外,许多国外优质农产品现在已经来到我们这里。如果我们在农药残留方面落后于国外产品,我们甚至可能会失去国内的竞争。 良好的法律是良好治理的前提。在立法禁止在蔬菜和水果中使用高毒性和高毒性农药之后,如何管理高毒性和高毒性农药的使用确实取决于监管。首先,从源头上严格管理农药。一方面,严格控制和禁止生产剧毒和剧毒农药,严厉惩处非法生产和经营剧毒和剧毒农药的行为。另一方面,禁止对剧毒和受限农药进行定点管理、在特殊柜台销售、成人实名购买以及网上销售和购买剧毒农药。 此外,有必要提高农产品进入农贸市场的门槛,增加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特别是在小农贸市场,以确保流入市民餐桌的蔬菜和水果是合格的。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分工,形成合力,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 当然,除了严格执法和严惩非法使用超标农药的人之外,政府还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更多新型生态和生物农药,以加快替代步伐,同时向农民提供补贴,使他们能够负担得起并愿意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这一多方努力将有助于真正保障公众言论的安全。

标题:菜农因使用剧毒农药种植蔬菜被判9个月监禁。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51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