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发展的启示录
本篇文章5460字,读完约14分钟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举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审视了亚洲经济衰退的原因,即“单纯依靠增加投资实现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增长必须来自生产力和技术的提高”,这是对中国目前的一个完美提醒。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为他对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域的分析做出了贡献。此外,克鲁格曼还在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三元悖论”的命题,并创立了第一个汇率目标区规范的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的基本目标区理论和模型。
首先,克鲁格曼的主要理论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模式背离了传统的贸易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用绝对比较成本和相对比较成本的观点解释了贸易的原因。然而,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并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的机会成本存在差异,也不能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
20世纪30年代,贝尔蒂尔(bertil ohlin)在e.f.hecksher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机会成本或比较优势的差异是由于它们的要素禀赋不同,即国家间生产要素的数量比率不同。因此,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贸易应该发生在资源差异最大的国家之间,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实际发展越来越偏离正统的贸易理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非常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要素禀赋差异明显的行业之间进行的,而是在要素禀赋基本相同的行业内部进行的。
2.国际贸易特征的新发现: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
克鲁格曼关注传统贸易理论和贸易实践之间的这种偏离。克鲁格曼认为,新古典分工与贸易理论关于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或下降的假设与经济现实不符。在现代工业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最大比重的制造业,增加规模收益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根据这种理解,克鲁格曼认为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分工和贸易可以与基于要素禀赋的分工和贸易区分开来,从而两者都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的前提下,克鲁格曼认为现实世界中各行业的市场结构通常是垄断竞争。根据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克鲁格曼推导了基于内部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提出了基于内部收入递增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新贸易理论”。
3.“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根据克鲁格曼的分析,由于现实中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导致市场不完全竞争,一个国家发展初期的小规模产业将会在自由贸易环境中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克鲁格曼认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个国家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使自己比自由贸易更受益:一是通过政府政策让国家获得更大份额的“租金”;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这些政策让国家获得更多的“外部经济”。如果贸易新思维是正确的,那么重要的贸易部门应该是那些其“租金”不会因竞争而轻易消失的部门。原则上,可以通过贸易政策使我国获得更多的“租金”。贸易政策也可以用来支持能够产生外部经济的活动。
根据这一逻辑,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首先确定要发展的重点产业,然后通过适当的政府政策予以支持,使其能够快速发展,获得规模效益,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利益。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市场自由理论,主张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反对政府对贸易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广泛而深入的国家间贸易仍然是改善世界福利的重要途径。
(二)克鲁格曼的地理经济学思想
1.贸易活动和地点
克鲁格曼试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促进了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会计可以防止生产集中。当运输成本降低时,公司会集中精力在一些地方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制造商首选的位置通常是需求大或输入供应方便的位置,这通常是其他类似制造商首选的位置。然而,当运输成本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时,制造商不必位于附近,生产活动将被分散。然而,在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然保持一定水平,这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产业,导致了快速增长。克鲁格曼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美国东北部工业带的形成。
克鲁格曼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产业区位理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他认为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对经济模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形成早期区位优势,就可以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产生集聚效应。在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下,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分配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因此,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自动发展到最佳空模式的趋势。
2.克鲁格曼的空经济模型
基于三种不同的收益递增方法(外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克鲁格曼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个贸易分析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具有相似生产要素的国家之间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产品”的贸易。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
他的产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点和两个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费和高制造业投资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区域产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的形成。
他的历史和预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模型表明,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历史发展水平和预期对区域发展模式有重要影响。当前区际发展格局变化非常缓慢。
在总结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的垄断竞争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运输成本、高制造比率和明显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三)克鲁格曼和“永恒的三角”
1.从“二元冲突”到“三元悖论”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首次提出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即米德冲突(二元冲突)。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范围内,将难以平衡内外均衡:国内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国际收支逆差;国内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盈余。对于第一种情况,政府必须运用扩张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而经常账户赤字应该通过紧缩政策来管理,并且扩张政策和紧缩政策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种情况下,要解决通胀问题,必须实施紧缩政策,而经常账户盈余应该通过扩张政策来管理,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1960年罗伯特·蒙代尔(r. mundell)和马库斯·弗莱明(j. flemimg)几乎同时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该模型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上是有效的,而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反之,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是有效的。1960年,罗伯特·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几乎同时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模型,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该模型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方面是有效的,即改变实际产出,而财政政策是无效的;相反,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在m-f模型的基础上,克鲁格曼在1999年进一步提出了“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但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
2.“永恒三角”命题的内涵
克鲁格曼关于“三元悖论”的讨论被一些学者称为“永恒的三角”。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是: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这样,美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放弃了汇率的稳定性;欧盟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放弃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然而,克鲁格曼的“永恒三角”并不特别符合这些学者的归纳。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选择可以归结为:调整、信心和流动性。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永恒三角”的三个角。这三个角代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三个特征,三角形和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对应一种汇率制度安排。一些学者提到的“永恒三角”不是克鲁格曼自己所谓的“永恒三角”,也不是整个克鲁格曼的“永恒三角”,而只是“永恒三角”上的三个角。
(四)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理论
1.提出了汇率目标区域
荷兰财政部长杜森伯里首先提出了“汇率目标区”。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威廉姆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详细设想和行动计划。克鲁格曼将其从一个方案发展为基于威廉姆森方案的汇率目标区理论。
2.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理论模型
汇率目标区与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在于,汇率目标区为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设定一个目标区间,并根据汇率变化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过该目标区间。克鲁格曼的目标区域理论模型主要说明了以下几点:
(1)汇率目标区的设置可以提高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2)与固定汇率制度或浮动幅度较小的汇率制度相比,汇率目标区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e)货币危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建立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称克鲁格曼模型,以小国的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在这个模型中,克鲁格曼清晰地阐述了经济基本面恶化条件下货币危机的运行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一国信贷扩张和财政赤字政策的初始阶段,它一般会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还将吸引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进口,另一部分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当国内信贷扩张和外资流入导致的信贷扩张持续一段时间后,将使国家经济发展异常,导致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恶化经济基本面,逆转经常账户收支,减缓甚至启动资本账户下的外资流入。当外汇储备耗尽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让本币随市场贬值。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货币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货币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二,克鲁格曼的危机预测:理论验证
克鲁格曼不仅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危机预言家,他的预言是建立在深刻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
1.东南亚金融危机预测
在20世纪后期,一些亚洲国家为自己和世界标志着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亚洲繁荣。许多人已经得出结论,从20世纪末亚洲的发展来看,即将到来的21世纪无疑是亚洲时代的到来。克鲁格曼用学者的冷静和理性分析了亚洲的未来。1994年底,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质疑亚洲的增长是否是“奇迹”,并质疑世界经济重心将转移到亚洲的流行观点。克鲁格曼理论的核心是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它有一个公式:
经济增长=劳动力增加+资本增加+全要素生产率
克鲁格曼对此公式的解释是,劳动和资本投资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而劳动和资本的更有效利用也会促进产出的增加。此外,他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更持久的影响。
克鲁格曼通过研究发现,亚洲经济奇迹的实现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高强度投资,而这种简单的投资增长所产生的利润会越来越少,而且也是有限的。
1996年,克鲁格曼发表了《萧条经济学和大众国际主义的回归》,其中克鲁格曼预测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流沙之上,迟早会幻灭的。”1997年对这一预测的成功验证确立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
2.对美国次贷危机的预测
他曾经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进行过预测分析。在2006年2月13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他指出,从进出口规模的简单比较中可以发现,美国人的支出比收入高出57%,更多的借款被用于建造房屋、购买消费品和为联邦预算赤字融资,而不是主要用于促进投资。
克鲁格曼坚信这种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迟早,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得不下降,房地产繁荣将会结束,美国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回到经济的基本面。他还指出,由于太多经济参与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美国未来面临的调整不太可能是“软着陆”,而是“崩盘”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验证了克鲁格曼的断言。
三、克鲁格曼主要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贡献对今天的中国有许多启示。
(一)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的启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遵循“保护幼稚产业”的原则,而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我们应该做得更多。以下是新贸易理论的一些启示。
1.引导中国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明显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国出口企业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要实现规模经营需要很长时间,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适当的政府干预尤为重要。政府应规范市场行为,对企业施加压力或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和控股逐步达到最佳生产规模,从而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获得更多利益。
2.引进和发展先进技术,灵活调整产品形式。
新贸易理论揭示了当代国际市场的特点是垄断竞争和制成品贸易,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和出口所有的工业产品。The/きだよきだよきききききだよきききききき
标题:一个经济发展的启示录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24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铸就的钢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