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物价拐点隐现
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迎来了“久违”的涨跌。这是否意味着价格将变成一个下行通道?本期《CSI面对面》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司司长牛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专家认为,价格上涨的拐点可能已经过去,但通胀压力仍将长期存在。
价格见顶又下跌
主持人:8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6.2%,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你如何看待这种下降?这是否意味着价格拐点已经出现?
牛莉:价格在8月份下降了,首先是因为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如果未来没有重大突发事件或灾难性天气,7月份的价格涨幅应该已经达到了近期的高点。从季度来看,整个第三季度也将是本轮价格上涨的高点。与前期相比,未来几个月的价格上涨可能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然而,从其他因素来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包括金融危机以来的大量流动性、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进口通胀压力。在第四季度,中国的cpi可能回落到5%或更低,并且年物价涨幅将超过年初4%左右的预期目标,有可能达到5.5%的水平。
袁刚明:我大胆预测,8月份的价格将是拐点,从那时起价格上涨将回落。如果猪肉价格没有上涨,价格将在3月和4月开始下跌。我去农村调查猪肉价格。在最近猪肉价格上涨后,许多大型养猪户和散户投资者开始贴补岗位,增加猪肉产量。猪肉价格将逐渐下降,这也将影响整体cpi的下降。
8月份,价格数据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变化,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8月份Ppi上升了7.5%,比上个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这非常重要。工业品价格包括许多成本,如原材料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下降意味着价格上涨不会扩散。
主持人: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5.5%,继续成为价格上涨的重要驱动力。为什么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会摔倒吗?
袁刚明:总的来说,今年受天气影响秋粮产量不足的概率已经很低了,农产品价格不存在恐慌性上涨因素。如果食品价格不上涨,其他生产成本不上涨,猪肉价格就会下跌。与此同时,它还将压低其他农产品的价格。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例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的价格仍有0/的大幅上涨。
牛莉:农业部以前专门研究过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猪肉价格周期基本上是六年,上涨约三年半,下跌约两年半。但近年来,猪肉价格周期已经大大缩短。自去年6月达到低点以来,已连续14至15个月持续上升。我的粗略判断是,再过几个月,猪肉价格将迅速放缓。通货膨胀的总体下降趋势已经形成。
当然,除了猪肉,牛肉、羊肉和其他食物的价格最近也上涨了。然而,牛羊肉的价格似乎没有猪肉价格周期的影响显著,对市场和价格的影响也不大。
热钱投机会再次出现吗
主持人:从去年开始,“蒜你狠”、“豆你打”和“糖高宗”相继出现,一些农产品也连续涨跌。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事情将来会发生吗?
袁刚明:去年一些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部分是投机的结果。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从事期货行业,他们大肆宣传并非常成功地炒掉了它。对农产品的投机是为了抬高价格,买价和卖价突然上涨了好几倍。今后,要严格监管不当投机和不当得利,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下开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
牛莉:我认为价格上涨的最基本因素是供求关系。大蒜、大豆和糖的价格上涨有热钱因素,但基础是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如果存在农产品产量下降等自然因素,热钱投机将推高价格。尤其是这些产量小的小品种,在宽松的货币条件下,热钱会抓住机会投机,这将放大价格上涨。然而,目前政府一直在收紧流动性,所以我不认为任何品种会继续大幅上涨。
我们应该逐步解决“负利率”
主持人:对于目前高消费物价指数的增长,普通居民似乎没有什么办法。你能就保持和增加家庭财富的价值给出一些建议吗?
牛莉:长期“负利率”显然会刺激人们借更多的钱,花更少的钱。事实上,这就是“谁借钱谁就划算”,这在本质上并没有达到货币政策的稳定效果。普通百姓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今后我们必须逐步解决“负利率”问题。
此外,我们应该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虽然升值在短期内会给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涨幅仍然相当大,可以部分消化升值因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结构调整,缓解通胀压力,扩大居民消费。
袁刚明:一般来说,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普通人应该可以从他们的储蓄中得到补偿。此时,国家应该提高利率。短期内,我们应该继续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房价泡沫无法维持,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房地产的监管。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摆脱房地产和物价上涨的增长道路,走一条健康、稳定、支持企业产业投资的发展模式,而不是追求巨额利润,让普通百姓的财富最终走上安全、稳定增长的道路。
标题:专家称物价拐点隐现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862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