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16 17:27:15阅读:

本篇文章5391字,读完约13分钟

4月23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举办了“如何阅读通鉴”讲座。 本文是讲座的复印稿。


过去出版的《资治通鉴》指南有三本。 第一部分是崔万秋的《通鉴研究》,第二部分是张徐侯的《通鉴学》(初版署名《张须》),第三部分是柴德赞的《资治通鉴介绍》。

上述三书的《通鉴研究》于1934年8月出版(列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小丛书》上)。 《通鉴学》于1948年2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 《资治通鉴介绍》于1981年10月由北京求实出版社出版。

《通鉴研究》和《资治通鉴介绍》这本书各有特色,但都有点单薄。 虽然开始读很简单,但是稍微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相关问题的说明不充分。 与这两本书相比,张徐侯的《通鉴学》是目前我见过的论述最详细的《通鉴》的指南。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是怎么读《通鉴》? 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在张徐侯等人已经论述的基础上,补充证明普通非专业网民应该如何入门,也就是如何接近《通鉴》,如何进入《通鉴》一书。


《资治通鉴介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历史学著作,甚至可以说是一本辉煌的历史书,正如俗语所说,曲高寡母,好的并不适合越来越多的人阅读。 至少只要有人读一次,就不是能快乐读的书。 在我看来,《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本书。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据司马光协助修理《通鉴》的第一位助手刘恕的儿子刘开仲介绍,司马光本人亲口说过当时的人对这本书的态度。

光修《通鉴》只是王胜之一读。 别人都没读,已经睡不够了。 扬子云:“子云被后世推翻,《玄》(德勇案:应指扬雄着的《太玄经》,司马光推荐这本书)不会被废除。 ”。 方今《春秋》还没有废止,情况是这本书吗? 我只是在享受余生。 (宋刘羲仲《通鉴疑问》)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对于真心学习的学者来说,读书是要做学问的,最应该避免故意做高深的事。 就像刘开仲开云一样,司马光写了这本书,但其《用意遥远,不寡闻浅见道》(宋刘开仲《通鉴疑问》)网友不多,作者写得不好,司马光在这里说的,是老实人,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柴德赟解释说:“因为这与科举考试无关。” 从前,人读书是为了诗、作词、应试,他看《通鉴》干什么? 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未必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举考试的功利目的只决定人们看不看,不可以让网民做“看不完篇”,相信“已经没睡了”,让他试试书《金瓶梅语》吗? 科举考试也没有考过这样的“淫语小说”,但是很多人很感兴趣。 至少在最初的展览会上,很多人从来不犯困。 道学先生们可能会说《金瓶梅语言》太不认真,或者纯真地说不知道那是什么书,所以即使试着改一本堂堂正正的历史书,改成太史公写的《史记》,也“读不完,读不完”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网民难以接受的理由是“资治通鉴”的体裁不适于正常浏览。

《资治通鉴》严格按照史事发生的时间经过记录了那件事,因此被称为“编年体”史书。 历史是时间的科学,但这种体裁史书最大的优点是时间脉络清晰。 早期的编年体史书,像《春秋》一样,只用很少的语言记载了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最简略者如秦的史书《秦记》,甚至《不载日月》(《史记六国年表》),就是这种状态的编年体史书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之后,出现了在《春秋》这种枯燥的“骨”上增添了许多“肉”的《左传》。 记录的史事细节一多,前后发展的过程就丰富了,其缺陷就开始显现出来。 这是一件很大的历史性的事情,前后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并在编年体中断断续续地记录其发展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件以上的事情并行发生,发展迅速,相互交织,使得网民在浏览的过程中难以连贯地掌握一件历史的经过,可以说许多历史事件处于零散状态。 因为《左传》的篇幅毕竟还有限,这种缺陷也还不十分突出。 另外,《左传》与《春秋》不相容,实际上等同于有纲有目,这样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个缺陷的消极影响。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司马光撰着的《资治通鉴》,由于记载的史事大幅增加,而且其纪事中也没有设定纲级的划分,这样的缺陷非常明显。 一件事是,刚看到一个开始,就出现了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其他几个事项,然后出现在网民关注的事情之下,之后还有许多无关的其他历史事情,有多长远。 面对这种叙事形式,除了个别小部分特别专注于历史研究的人之外,看着看着就呵呵哒,应该是必然的事件,有些也不足为奇。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但是,《资治通鉴》毕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着作,其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细致的应试,比较清晰地排列了各重要历史事件前后的时间顺序。 对于最有名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和《汉书》,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这样的纪传体史书中,不同纪传之间记载的相关史事,其前后的时间关系相互交织,浏览时线索往往不明确。 司马光消费的巨大心力,以政治和军事活动为核心,将这些散乱的纪律性,按同一时间顺序总结,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历史迅速发展的经过,是一项非常大的工作。 这本书为我们阅读历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资治通鉴》这本书呢? 在此,我想向大家推荐根据《通鉴》改编的书——南宋人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 我建议先从这本《通鉴纪事本末》开始。

据《宋史袁枢传》记载,袁因“经常唱司马光《资治通鉴》,折磨其浩博”,重新“区别贯通其事,号为“通鉴纪事本末”。 其实如上所述,《通鉴》鉴于年月日纪要带来的不便,另行创制新法,以战国初年的《三家分晋》至最后的《(周)世宗征淮南》共二百三十九件史事为标题,依次总结了与《通鉴》相关的原文,因此 实际上,这是一部连贯、首尾分明的《大事记》,不用查前后就可以通读一遍重要的史事始末,所以袁氏把书名称为“通鉴纪事本末”。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史书《自汉以来,纪传、编年两法除互通外,但纪传的法或题看多篇,宾主不分。 为了编年史和事件放了越几卷,首尾难长。 袁氏:枢自己出新口味,为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分门径,按类编排,每件事各有详略,自己作为头条,每篇年月,自己首尾。 ……几千年的事迹、经过很明确,节目很详细,前后的始末很清楚”。 这样的评价很好地反映了《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在史书体裁上的独特特征。 如果改变立场,更明确地表达《通鉴纪事本末》和《资治通鉴》这本书的关系,就可以说是《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的复印件。 字句只是司马光的原话,袁枢只重新编排了司马光这个词,可以说网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所有文案都出自司马文正公之手。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对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越来越多,张徐侯在《通鉴学》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描述,网友可以自行检查阅读,无需再赘言。 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崔万秋、张嘎侯还是柴德赞,尽管这些老师对《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评价很高,但他们的学者们还是把袁枢作为阅读司马光原作的先行读物。 对于积极推荐这本书作用的柴德赞,也只是因为《通鉴纪事本末》被印刷出来,给了读《通鉴》的人很大的帮助。 如果遇到相关的二百三十九件事件,就不用看《通鉴》,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就行了。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如上所述,柴德赞的这些话只是在一次演讲中迎合特定受众的口味而言,并不是特别严谨的学术表现,他所说的“不需要看通鉴”,应该是社会普通网民,不是中国古代史的专业研究者。 尽管如此,我的想法和柴德赟先生的上述看法有本质的不同。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我通常建议,非专业人士要浏览《资治通鉴》,首先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始,分开来说,首先基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第一,在直接浏览《资治通鉴》之前,人们对这本书有一定的了解,通常只是中学教科书编纂的片段,或者是普及性《通鉴》的选书,但这样接触到的《资治通鉴》的复印件,通常以前文提到的书为叙事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接触《资治通鉴》的原文,网民眼前必然混杂着杂乱的景象,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我建议先看《通鉴纪事本末》,觉得这本书在两个方面,为这些网民提供了铺垫,或者架起了上坡的引桥。

另一方面,通过浏览这本书,《通鉴》中记述的战国至五代历史的迅速发展过程中有一条主线。

现在大多数人接受的历史知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体系。 该人系强调,一些公式所希望被人们接受的概念、抽象的东西、明显占很大比重,但对于具体的历史却重视不足。 凭借这样的知识储备,突然浏览了《隔着事情越过几卷,首尾不正常》的《资治通鉴》,得到的印象是支离破碎,无法死亡。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如上所述,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历史,以政治和军事活动为主要脉络,而《通鉴纪事本末》所提到的就是这主要脉络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因此,阅读《通鉴纪事本末》,网民对《资治通鉴》的主体文案有大致的了解,脑海中有较为真实的语境。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浏览背景下,网民在《资治通鉴》书中表面看似零散的文案,只要静下心来慢慢浏览,就容易看到各种历史活动前后的连续和不同事项的相互影响。 重要的是,所有网民都必须明白,自己在浏览的过程中必须慢慢寻找,静静地思考。 这样,读“通鉴”,就能理解“通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我听人说《资治通鉴》很有名,不是说《资治通鉴》写得很好,而是买一本就能马上看到。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总之,我认为《通鉴纪事本末》几乎是普通网民浏览《通鉴》所需的阶梯。 只有先读《通鉴纪事本末》,才能读《资治通鉴》。

这个看法不一定妥当,仅供大家参考,关于这个看法,我想补充证明一下我通常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初学者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都希望在专家的帮助下提供指导意见。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化越来越细,这种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但是,在提供指导意见的专家方面,所给的方案往往不一致,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冲突。 学问是一种方法,出现这样的差异本来是正常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证明的是,在谈论学术做法和读书路径这一问题时,也许可以将提供这些指导意见的专家分为“正直派”和“高调派”两大派别。 正如名字所示,大家都明白我说的这两派是指什么意思。 我想成为“诚实派”。 说实话,看起来像土,但那是真的。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在如何阅读《通鉴》的问题上,接下来我想谈谈如何合理利用《通鉴目录》。

司马光编撰了一本叫《资治通鉴》的书,还另修了《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这个“目录”也被称为“通鉴”的“大目录”。 司马光用自序证明了其编纂理由说:

模仿编年书、杂记中的各国,参差不齐,今司马迁年表,按年经和国纬分列。 另外,故事的主体,如果太简单的话,就无法圆满,如果太麻烦的话,就没有道理,也很难理解。 抓住了这本新书的要点,分散在其间编成了目录。

清官修《四库提要》概括地阐述了这本书的优越性。 “其法年历经国纬,其岁阳岁名在上,各标《通鉴》卷数在下,又在刘羲长的历史气朔闰月和列史记载的七政之变上,摄影书中精要的话语零星可见。 ”也就是“大事年表”,实际上每个历史时期的写法都不同,会根据不定期期的优越性而发生变化。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司马光

这部《目录》现在很少有人浏览和查阅。 中华书局订购了校本“通鉴”,这个“大目录”也没有一起印刷,这也可以说是中华书局订购校本“资治通鉴”的一大缺点。 但是,过去的《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书都很容易找到,想浏览一下,但并不难。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现代人一般认为它并不直接对研治史事有帮助,对报考历史事有帮助的是司马光和《通鉴》,编的另一本辅助书籍《资治通鉴考异》。 但是司马光编纂《通鉴》是重要的技术原因之一,历史学家受历史书篇帙繁博的干扰,无暇“举大概”(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引言),而《资治通鉴》成书后,卷帙已有300余卷。 浏览准备检查的《通鉴》时,最好还是把《资治通鉴目录》放在手边,可以和它一起读。 这正如张30;侯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张淑侯老师还指出,司马光在《通鉴》正文中表示:“天文现象不完备书,书在《目录》中,这也是网民需要观察的重要事项(司马光这种方法本身就是所谓的“ 但是,这里强调重视这个“大目录”。 此外,还有以下两个理由。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首先,不仅容易寻找特定的复印件,如果通读《通鉴目录》,也有助于通贯认识历史的趋势。 《通鉴》的纪事,从战国持续到五代末,有些事项杂乱无章。 浏览《通鉴纪事本末》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这段历史的大势,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单位,实际上严重偏离了《通鉴》本身的车辙,而《通鉴目录》相当于《资治通鉴》的浓缩。 因此,看《通鉴目录》可以帮助网民追寻历史在时间轨迹上前进的脚步,得到的印象就像随时间扩展的大脚印一样,两个脚印之间的空文件变大了一点。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关于司马光每年取舍史事,通过直接体现司马光的看法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例如,匈奴泥王太子金日磾能进入汉政治枢纽,其身因亡官,养过汉庭马,武帝带着后宫游宴观看,当时“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拴马过殿下,不偷。 被孙磾一个人”,引起汉武帝的观察,要求适当的回应,拜马监,从此道晋升,被武帝花了一肚子。 由于金日磾遵守规则不乱偷看,引起汉武帝观察这件事本身,无论是武帝一朝,还是西汉整个历史,都无关紧要。 司马光在《通鉴》的正文中特别写道,胡三省认为这是“为金氏而显贵张本”。 但是,这件史事在《通鉴》中只是附着在泥邪王降汉事之下,并不引人注目,但我们读了《通鉴目录》后,在元狩二年栏下,继《泥邪王降》这件大事之后,又出现了《金日ఖ牵引马不盗视》的纪事。 这暗示着司马光如此重视那个人,其理由相当有趣。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由该事例可知,在浏览《资治通鉴》一书时,必要时参照该《通鉴目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司马光的主观价值倾向,也不会被其观念所左右而错误认识历史事实


标题:“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样读《资治通鉴》”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221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