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动力来源于创新意识
本篇文章3994字,读完约10分钟
技术创新助力格力电气腾飞
我国空调整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低于先进发达国家的老企业。要赶上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创新。领先技术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东西。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扩大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格力、吉利、海尔、华为、维斯塔等国内各界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格力电器拥有数千种空家用可调产品,其中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是实现产品专业化的战略成功保证。在技术创新方面,格力牢牢把握自主研发的核心,培育“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能力。据了解,格力电气从未控制过R&D的技术费用。只要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它总是拨出它所申请的资金,所以它成为中国空产业调整中技术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格力电气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专业制冷技术研究所,专门跟踪研究空调整行业中长期发展技术和前沿技术,并投资建设了一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拥有270多个产品研发实验室。
据了解,格力电气仅在珠海总部就拥有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1300多名R&D员工,在国内外拥有1100项专利,其中包括100多项发明专利。格力是一个没有外资和技术合作的民族品牌,是一个标准的本土品牌。他在国际空音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领导角色。
1996年,格力的“冷王”分体式空音问世,能效比3.35,噪音只有34.2分贝,成为当时中国噪音最低、冷却效果最好的空音。
1998年,格力开始了对“通风技术”和天井机技术的研究,并推出了“格力2000”和天井机等革命性产品。
2002年,它成功自主开发了多合资空中音,打破了日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空白。
2005年8月,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中央空可调离心式冷水机组也在格力电器正式下线,打破了美国“四大家族”对离心机的技术垄断。
不到三个月后,世界上第一个超低温数字多路空音在格力电器诞生。2005年11月7日,在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相关部门以及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行业学会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共同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被评为“国际领先”。
2006年引进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彻底打破了美国离心机技术的垄断,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商,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掌握这项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的制造商。
“没有主心骨的人永远站不起来,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永远没有主心骨。”格力董事长朱江洪说。
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也表示:“只有不断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格力电器依靠专业技术创新来满足需求,创新市场战略,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营销创新——“格力模式”
描述格力竞争的生命线
营销是实现利润的唯一途径,良好的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的良性回报,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空转移所属的家电行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1996年空家庭转移产业的“第一次民族战争”和买方市场的建立,市场的无序竞争和罕见的酷暑使得价格战打到了“死亡之谷”
价格购物的教训让格力意识到恶性价格战不仅损害了品牌声誉,也使经销商无法对消费者进行售后服务,最终导致消费者根本利益受损,不利于行业发展。除了质量控制,在此期间,格力还开始探索自己的营销模式——自1995年以来,格力推出了“淡季折扣返利”和“年终返利”模式。1997年,以资产为纽带,以格力品牌为旗帜,互利共赢的湖北销售公司成立,统一了市场、渠道、网络、价格和服务,树立了市场规范竞争的典范。在此基础上,格力在各地推出了“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这家股份制销售公司是格力独特的市场模式,是制造商之间建立的营销联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国内家电行业建立自己的渠道开创了先例。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目前为止,格力电器拥有1万多家经销商,5000多家格力专卖店,4500多家专业售后服务网点和2万多名专业售后服务人员。
其次,“市场第一,工厂至上”的国际化战略使格力稳步拓展海外市场。1998年,格力电器开始进入巴西市场,并于2001年投产,成功地迈出了国际化的一步。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表示,2006年,格力电器在巴西的市场份额达到20%。
2001年3月,在“真金不怕火,格力空”的创意策划中,格力电器向社会充分展示了它是一家负责任的专业大型空调音制造商
格力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已经成为格力空赢得市场的法宝,受到了经济界、理论界等权威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一种全新营销模式”。
董明珠喜欢用“一盘永远打不完的棋”来形容格力与经销商的关系。实践证明,格力营销模式不仅保证了格力电器连续12年在市场上的绝对领先地位,而且促进了整个空监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创新-
实现格力健康的身体
一个好的制度需要好的人来实施,人们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则来约束它,明确责任、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格力电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除了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原因之外,管理的持续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十多年来,格力电器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创造了多种管理工具,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格力电器在行业内有一个独特的筛选工厂。400多名员工使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对所有外包/购买的空调整零件进行100%的全面检查。这是一项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的工作,但正是这样一种“愚蠢的方式”确保了每一个Gree/きだ人在1995年开始质量管理阶段后,“总经理的12条禁令”(现在延伸到“总裁的14条禁令”),管理层制定了严格制度、严格设计、严格技术、严格标准、严格服务、严格教育、严格考核和严厉处罚的“八项严格政策”,为质量优势奠定了基础。始于1997年的成本管理阶段奠定了价格优势的基础。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的话说,就是“一张纸,一滴水的管理”,格力电器应该“从管理中受益”。在此基础上,格力电器本着尊重市场规则的原则,赋予下属控股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显著提高了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此外,产品整体运营管理、“扬善惩恶”的人才管理、“分权管理”和制度监督的管理相继实施,标志着格力电器近年来进入了管理深化阶段,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方向迈进,做好了“百年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工作。
产业精神创新——专业化
创意铸就格力电器的辉煌
“行业中有专业化”,“逆潮流而动”在各个领域反复出现,并取得成功。格力人将其总结为一种“工业精神”。
事实上,格力电器只完成了十多年。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专业空调整企业。在其他空调整厂商推出彩电、洗衣机、微波炉、手机甚至汽车项目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格力电器始终坚持空调整的立场,专注于走专业化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格力电器已经形成了从技术研发。
目前,公司在珠海、重庆、巴西和合肥有四个生产基地,产能超过2000万台。其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95年以来,出口量连续12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董明珠直言不讳地说:“在制造业中,如果商业精神占主导地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远离工业精神,实业家就会像商人一样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工业的短期化和商业化。这将更加投机、短视,并产生更多的不公平竞争。工业精神就是要有一种失落感、奉献精神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
正是由于这种亏损的工业精神,格力不仅赢得了尊重,也为中国空调整产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贡献。
格力人正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一步一步走向他们“百年老店”的荣耀和梦想!
售后服务创新-
清理企业发展的血液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把消费者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即使是最好的产品在使用中也会有一些问题。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能力和责任来服务和满足消费者。在家电行业,售后服务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鉴于这种情况,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一场“服务理念战”。格力应该怎么做?
董明珠认为: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误解,认为消费者对良好的售后服务很满意。
事实上,没有售后服务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格力电器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一向务实的董明珠却做着相反的事情。她指出,空调整服务对售前和售中服务更为重要。只要售前设计和生产质量、运输和安装质量在售得到很好的控制,售后维修服务就没有必要,售后维修服务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困扰和骚扰。
自2003年以来,格力先后提出“没有售后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和“八年不与用户见面”的服务理念,并在生产、制造、物流、销售和安装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格力空适应这一目标。
从2005年元旦开始,格力实现并宣布实施“整机6年免费维修”。
此外,“河水满了,河水就能满”的服务理念规范市场,控制价格,确保二、三级经销商的利润,确保格力电器和全国数千家经销商真正进入“信任和依赖”的时代。
董明珠认为,“消费者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我们的大事”,这是格力的核心。格力的举动不仅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也超过了国际标准。结果,行业的竞争门槛提高了。一大批质量低劣的空调整企业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得不退出空调整行业,一些更具竞争力的企业也开始遵循格力的标准,这最终保证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人才创新-
恢复格力长期发展的基础
拥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也不意味着一切都成功。一千人的部队很容易得到,但是一个也很难找到。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困难的问题是管理人才。完善的人才储备体系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快速、长期发展。
思考决定出路,正确的思考能带来好的出路,只有优秀的人才有正确的思考。格力电气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注重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培养,使干部梯队建设得以顺利实施。这样企业就能始终保持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深思熟虑的干部队伍。
目前,格力已经培养和储备了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拥有1500多个本科学位和140多个硕士学位。先后引进了许多医生和外国专家,形成了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其他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
只有把人才和管理纳入创新范畴,实现全面创新,企业才能打造企业发展的动力,帮助经济腾飞,走出一条有自己品牌的民族阳光大道。
“我们想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最好的成员”,这一目标使昌河飞机工人隶属于中国航空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标题:永恒动力来源于创新意识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495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华能大连电厂节能减排有成效
下一篇:应当眷顾中小企业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