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判断
本篇文章5563字,读完约14分钟
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缺乏危机管理能力等因素,退运给我们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通过连锁效应不断蔓延到全球金融和实体经济。受此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被外国买家退回的现象显著增加。回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还包括非洲、东欧和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产品种类涉及到中国的主流产品,如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等,金额巨大,对我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和商誉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2月,中国只有民营企业出口,退运货物达到1亿美元,同比增长87.5%,占同期中国出口退运货物总额的44.7%。由于退货运费的高成本,一些退货经常被直接转售、拍卖或在当地丢弃,因此实际退货比现有数据多。出口货物被退回,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运输保费,还导致企业错失商机,遭受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企业的危机应对、日常管理和国际化管理能力,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找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案。
一、出口产品退货的主要原因
出口产品退货的原因很多,包括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自身管理和外贸保护主义造成的壁垒、市场需求萎缩、原材料价格下跌等“机会”因素,以及国外客户不再需要该产品,有的不愿意接受原来的定价,有的因经营状况恶化而无力支付,以及汇率贬值导致企业亏损而拒绝接受已运达香港的货物。
1.出口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
一方面,世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如果你不注意产品的R&D和生产周期,顾客很容易因为产品不合适或过时而退货。另一方面,我国一些生产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有待提高。此外,长期经营的观念缺乏,导致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表现为个别企业对产品包装外观等细节不够重视,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企业低价竞争,盲目扩大数量,导致质量管理松懈;忽视对员工的技术和质量培训,特别是在生产能力波动大、员工流动频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退货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自身缺乏技术力量和检测能力。
2.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更加全面和隐蔽,导致收益率上升。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实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并在行业内引入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出口退货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另一方面, 贸易摩擦的方式也具有多样化、一体化和隐蔽性的特点,因外国反倾销而退回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市场,并最终因环保、安全等绿色贸易壁垒而被退回,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3.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行业操作不当
一方面,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际买方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国际买方拒绝向出口商开具信用证,以避免扣押资金和节省信用证的财务费用,而是要求卖方接受长期信用证和信用支付方式,这给企业今后收款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主要包括信用证开证行的风险,信用证的付款条件,以及买方恶意拒绝提货,最终导致退货。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急于开拓国际市场,忽视了对客户诚信的掌握和调查,缺乏国际诉讼经验。遇到商业欺诈时,他们更愿意保持沉默,甚至不愿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醒同龄人。最后,许多贸易合同规定了“质量保证协议”或“保修期内无条件退货”,导致有问题的产品被退回中国免费维修,外国客户无偿占用人力、物力、维修材料等资源,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给出口企业造成损失。由于被欺骗的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来打国际官司,一旦被欺骗并承认自己运气不好,一些企业就不愿披露被欺骗的事实,以免影响自己的声誉。另外,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使得对方的恶意欺诈频繁出现。
4.企业为了获得订单而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企业订单普遍大幅下降,客户破产导致恶意降价现象持续存在。特别是,许多进口商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来减少经济损失并要求退货。为了扩大出口,一些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诸多竞争压力,他们急于出口自己的产品,往往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合同条款的内容,未能就某些细节达成具体协议,这实际上给了进口商很多把柄,导致进口商在收货时寻求各种退货理由,这使得国内出口企业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得不从长期贸易合作的角度来相互认同。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多年,但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仍然不足。
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尽管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许多对策,但全球经济增长中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使我国出口企业陷入困境。一方面,由于市场流通领域的销售受阻,客户很难执行已签订的合同;另一方面,由于客户无力支付货款,出口产品被迫退货,以减少经济损失。许多企业会因汇率变动而无利可图,当进口商因本国货币大幅贬值而支付外汇时,甚至会赔钱,导致放弃预付款而收不到货物。因此,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冲击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上报的损失案件数量和金额同比增长三倍,以退货、撤单、追款困难、恶意破产和逃废债务等形式存在的各种出口信用风险不断增加,这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高度重视出口风险。
二、出口产品退货对企业的影响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渐延伸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紧张和去杠杆化已经通过商品市场和资本货币市场逐渐蔓延到全球实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全球需求的萎缩和资本信贷市场的风险规避取向,导致企业在市场和销售环节上遭到两面夹击,产品的回归使企业的日常经营不得不面临“恶化”的困境。
1.增加金融风险
受美国金融海啸导致贸易商支付能力下降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坏账支付回收率和退货批次将大幅增加。为了赢得客户和出口订单,他们被迫采取赊销的方式,如收款和帐户释放,以增加营销力度。虽然企业采取了提高预付款比例(30-50%)的措施来降低风险,但仍会导致大量的信用赤字和回报风险。一旦产品被退回,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应收账款和银行贷款利息的增加,这将使企业现金流。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资金链的稳定、安全和持续运行对其日常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品的退货会使企业陷入现金流枯竭和融资困难的困境,并且由于产品的退货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
2.增加运营成本
产品到达后,没有人提货,中国企业不得不将产品运回中国或拍卖、丢弃或转售到附近的市场;或者外国企业提货后拒付,中国企业遭受欺诈,这将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成本。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返修会占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物力,产生二次维护和仓储费用,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在流通方面,回运将直接导致出口企业遭受一系列经济成本,如港口滞留费、仓储费、运费、清关费、诉讼费等。此外,根据中国《关税条例》第43条:“由于质量或规格的原因,如果出口货物在出口之日起一年内再运入该国,则不征收关税”,但商业欺诈退回的出口货物通常不能提供质量或规格不一致的证明材料(通常需要另一国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因此相应的进口关税将在退回后支付,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成本。
3.这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整体商誉
2008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超过7000亿美元,数额巨大。因此,与巨大的贸易量相比,出口回报是正常的。然而,在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利益集团的驱动下,正常的产品回报可能成为相应利益集团诋毁和攻击“中国制造”的政治工具,这将对中国绝大多数廉价产品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们在目标市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更严重的是,出口回报可能在国外引起连锁反应,对这些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损害中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商誉。
4.相关连锁效应
正常的产品退货是企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但异常的产品退货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整体贸易环境产生连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必须投入必要的资源来应对产品退货带来的后果,这将产生相关的机会成本;第二,某个国家的正常或非正常回报措施会向别有用心的相关利益相关者学习,最终可能会恶化整体贸易环境,形成“羊群效应”,使贸易环境恶化。
一般来说,出口产品的退货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损害企业的商誉,造成相关的连锁效应。企业必须重视这一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产品的退货。
三、关于企业管理能力建设的思考
出口退运的发生对我们整体的产品商誉和企业微观经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将高于正常水平。因此,必须全面分析退运原因,加强生产、营销、合同管理等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并确保通过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的早期预警和监控将相关损失降至最低。
1.建立所有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
由于贸易运作和国际经济形势,大部分产品因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而被退回。因此,要全面加强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质量保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检验检疫机构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引导企业升级产品、改进流程、提高质量,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减少退货批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同行技术交流,了解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和技术支持水平,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和自我保证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水平,减少和避免因质量问题造成的产品退货。在流通中,我们要注意产品包装、运输和搬运方法的选择,避免运输和流通中出现破损等质量问题。在使用阶段,进口商可以通过培训和售后服务正确使用产品,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质量问题而退货。
2.建立审慎、合理、风险适度的营销机制
首先,要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风险,密切关注金融危机对进口国和购买者的影响,尽可能选择资产雄厚、信用评级高的贸易伙伴。
其次,为了提高谈判技巧,中国企业在与外方签订合同时,应该限制产品退货后的待遇条款。一旦产品被退回,双方根据合同分担损失,以有效保护自己。
三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完善海外销售网点建设。对于由于包装和外观等原因造成的一些产品问题,退货的成本可以通过降低销售额并转售给邻近市场来避免。
第四,企业应提高风险转移意识,积极配合权威、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要求进口商提供还款担保等金融工具锁定风险,合理制裁国外买家转移退运风险的违约行为,确保出口企业收汇安全,避免退运。
3.完善出口合同管理制度
出口合同是买卖双方就产品交易达成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本,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因为外国客户拒绝接受货物,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拒绝接收货物。因此,一方面,企业在与外国客户签订出口合同时,应就产品质量定义、验收标准、补偿条款、支付条款、豁免或保护条款等达成相关协议。,以合理控制风险,尽量采用先付款后发货的形式,以避免产品出口后的并发症;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维权意识,做好相关样品、信件、电子邮件的备份,以便问题出现后及时发现和追踪,做到有理有据,在产品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国外客户恶意退货的情况下,采取法律措施维护权利。
4.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水平
首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退货产品的管理,细化风险分析,对合法检验产品和非法检验产品的退货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做好预警和引导工作。应建立出口产品装运后控制的危机预警和控制机制。事先要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通关、技术标准、认证信息和买家的综合信用水平,加强与外国客户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外国官方要求、市场信息和外国客户的新要求。此后,应采取措施确保合理的转售和装运后处理措施,并从法律文本的角度添加适当的规定,如费用分摊和相关限制,以分散装运后风险。
其次,借鉴国外企业的成熟做法,修改或增加贸易合同中的“自我保护”条款,如增加补充条款,如“因设计原因需要退货维修的,全额支付维修费用”,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
5.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首先,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东、东南亚、东欧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影响较小。企业应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走市场多元化之路。
其次,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坚持国内外市场并重的理念,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有效防范国际贸易风险。
6.交易前收集、整理和回应风险信息
充分了解与产品顺利进口相关的各种市场信息,如质量检验、通关、技术标准、法规、认证、贸易习惯和要求、买方信用信息等。装运前的进口国;同时,从事出口业务的员工应接受与经济合同相关的法律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法律意识,从而确保在退货时及时采取法律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尽量避免因退货而造成的各种贸易风险。
7.充分利用国内行业协会行业中介组织的服务,反馈企业利益
首先,企业应充分利用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海关、质检、技术壁垒等相关信息通报和咨询服务,加强对退货产品的追溯调查和分析,及时应对和规避风险。
其次,通过国内外国际贸易组织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遏制了进口商的恶意退货,并在我国建立了不良进口商名录制度对其施加压力。
最后,要通过国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对企业质量进行评级,对海关、质检、分类管理等高质量信用企业给予优先待遇,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信用体系,保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声誉。
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应用的失败,一部分是由于平衡计分卡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另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实施过程中的误解和实施造成的...
标题:管理能力判断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06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老辈墨迹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