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资源理论缺憾
本篇文章5391字,读完约13分钟
资源理论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之一。然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持续卓越绩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支持。避免逻辑矛盾的方法之一是用实用主义认识论来看待包括资源理论在内的战略管理理论。
虽然战略管理理论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种主导范式: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代表的定位理论、以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以下简称资源理论)。
定位理论和系统论属于相对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资源基础理论。从世界主要战略管理研究期刊的论文分布来看,资源理论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然而,由于基于资源的理论“就像一个只有10-15年历史的建筑是由几个建筑承包商用不同的材料在短时间内建成的”(foss knudsen,2003),这一理论与其他两种理论相比的粗糙性随着其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显现出来。本文着重探讨了资源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分析了该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
一,资源理论的逻辑
所有战略管理理论的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如何提高企业的绩效(相对于竞争对手),但每个理论学派都设计了不同的最终目标实现途径。就资源基础理论而言,在给定外部变量和企业边界的情况下,企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差别资源的非弹性供给,而差别资源的非弹性供给能否维持取决于竞争对手能够模仿或替代多少资源(barney,1991, 2001)。因此,资源理论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楚,即:
宝贵、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可持续竞争优势→可持续卓越绩效。
然而,上述两个重要环节(即资源理论的两个中心假设)并未确立,可持续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卓越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模糊不清。
第二,绩效和竞争优势之间的模糊关系
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持续的卓越绩效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文献中,优秀的企业绩效通常指的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或经济租金),而可持续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实施一种不能同时针对任何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实施的价值创造战略”的能力(barney, 1991)。从逻辑上讲,企业绩效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有三种主要关系:
(1)持续竞争优势是获得持续卓越绩效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持续竞争优势是获得持续卓越绩效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3)持续竞争优势是获得持续卓越绩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以上三种关系中,第三种关系最强,也最容易被推翻。在这种关系下,只要企业有一个或几个竞争优势,企业就一定会获得优异的业绩;只要一个企业获得优异的业绩,它就必须拥有一个或几个竞争优势。除非直接绩效被定义为竞争优势,否则第三种关系有许多反例。例如,对于一个拥有一个或几个竞争优势的企业,被一个或几个竞争劣势拖垮,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也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企业拥有一个或几个竞争优势,但企业在获得这些竞争优势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因此竞争优势可能不会反映在企业绩效中。波特认为,在双头垄断市场中,如果一方的成本竞争优势与另一方的差异化优势相同,那么任何一方都很难获得非凡的回报。因此,关系(3)明显不合理,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上述关系(1)或(2)。关系式(1)认为,只要企业持续取得卓越绩效,企业就必须拥有一个或几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这种关系式并不排除企业拥有一个或几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无法获得持续卓越绩效的可能性;第二种关系认为,只要持续竞争优势存在,企业就会取得持续的卓越绩效,但这种关系并不排除企业在没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取得持续卓越绩效的可能性。然而,在这两种关系下,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之间原有的密切关系将被大大削弱。
鲍威尔(2001)证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后两个环节也很薄弱。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如果把企业在某些方面的竞争劣势加到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上,那么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甚至是随机的。
如果某个行业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竞争优势,那么能够最好地避免竞争劣势的企业将会获得持续的卓越绩效。因此,可持续竞争优势可能既不是实现卓越绩效的持续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根据鲍威尔的话,竞争优势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恰当地表达如下:当一个企业取得持续的优秀绩效时,它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后验概率大于当它没有取得持续的优秀绩效时,它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后验概率。
Durand(2002)不同意powell 的观点,认为在竞争优势和绩效之间有第四种逻辑关系,称为inus(一种充分但不必要的关系中不充分但必要的部分)。在美国企业联合会关系中,竞争优势(美国企业联合会关系中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中不充分但必要的部分)通过有能力的组织(美国企业联合会关系中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按照杜兰德的思路,竞争优势与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 持续竞争优势→胜任组织→持续卓越绩效。但是杜兰德的防守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首先,在竞争优势和绩效之间增加中间环节会削弱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杜兰德没有给“有能力的组织”下定义。如果根据资源理论把组织定义为各种资源的组合,那么同义反复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为了回应对资源理论的批评,peteraf和barney(2003)重申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以及可持续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将可持续竞争优势定义为: 如果一个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创造的经济价值高于边际竞争(盈亏平衡),那么该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而经济价值是产品购买者的感知利益与生产产品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他们认为资源理论不仅是一种竞争优势理论,也是一种租金理论。将竞争优势转化为租金的途径如图1所示。
他们提出的新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资源理论中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经济租金)之间的联系。但笔者认为,这种重述仍然不能帮助资源理论摆脱其固有的逻辑困境。首先,他们没有真正明确界定可持续竞争优势,只是解释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其次,机会成本的概念是在经济租金的后面, 但是资源的次优利用和机会成本是不确定的(lippman 和rumelt,2003)。对于占据资源理论中心地位、具有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和路径依赖性的关键资源,更难找到其次优使用的机会成本。最后,以消费者感知利益衡量的经济价值充满了“悬念”的概念。
Ray等人(2004)认为企业绩效是一个和变量,将和变量作为资源理论的因变量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的单个活动或过程的竞争优势可能不会在企业绩效中得到体现。雷等人认为,资源理论的因变量应该是企业业务流程的效率,这样竞争优势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就会大大增强。然而,笔者认为将因变量转化为业务流程效率业务并不能解决资源理论的逻辑问题。更不用说将公司的活动划分为类似利润中心的业务流程是否合适,ray等人的假设只是将总变量分解为中间变量,如何将中间变量与企业的整体绩效联系起来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当然,在ray看来,这不是问题,因为业务流程的效率反映在流程的所有元素的总和中。因此,得出以下不可接受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企业的大多数甚至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整体利润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用简单租金代替经济租金作为资源理论的因变量(lippman和rumelt, 2003)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一个企业的收入等于要素报酬,所以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更直接地与业绩挂钩。然而,支付分析方法和ray等人(2004)提出的假设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除了支付方法进一步将业务流程中发生的支付分解为单个元素的支付。那么,战略管理不是变成了对企业各种要素“工资”的研究吗?
第三,逻辑问题的背后
资源理论逻辑问题的根源在于其支持者过于雄心勃勃。资源理论强调资源差异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打破了结构分析对战略管理的垄断。然而,这一理论试图解释同一行业企业的所有绩效差异,这往往会建立资源分析的“霸权”。
资源理论基本上通过两种方式扩展其解释力:扩展资源概念的包容性和同义反复。Barney(1991)将资源定义为“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由企业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酝酿和实施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战略。”如今,企业资源的概念已经发展到一个包罗万象的层面,如信息技术资源、战略规划资源、组织联盟资源、人力资源、信任资源、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技能资源、高层管理技能资源,甚至有中国特色的关系资源(priem and butler, 2001)。用wernerfelt(1995)的话说,“资源是一团看不见的烂摊子。”由于资源的概念包含了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是否被定义并不重要,因为资源几乎等于企业,正如斯卡布罗(1998)所说:企业不拥有资源,但企业本身就是资源。这样,虽然资源理论打开了主流经济学中以生产函数为代表的“企业黑箱”,但它被“资源黑箱”所取代。
资源理论的所有主要假设和概念都是分析性的(鲍威尔,2001;Priem和butler, 2001),而分析概念和假设很容易导致同义反复。根据资源理论的主要文献,资源和竞争优势等重要概念是由绩效特征来定义的(例如,巴尼用 “创造价值”的基本绩效特征来定义竞争优势,用“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定义资源),但绩效是资源理论需要解释的对象。因此,企业绩效、竞争力和资源的概念是同义的并重复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资源理论不再假设企业间的可持续绩效差异源于刚性资源,而是直接定义了可持续绩效差异源于刚性资源。因此,资源理论对绩效差异的解释自然类似于文字游戏。
4.可怜的纪律,还是降职?
著名的协同学学者斯汀科姆(2000)嘲笑了资源理论的“强大”解释力:战略管理理论是自足的,就像赛马场上兜售赛马信息的系统一样。资源学派的一些权威人士也认识到,资源理论可以转化为“一种事后解释,说明获胜的赌徒是如何选择在轮盘赌的红色区域而不是黑色区域下注的。”(cockburn, 等人,2000年).当然,资源理论并不像斯汀科姆描述的那样糟糕。关键是如何看待资源理论的逻辑基础和适用范围。
避免逻辑矛盾的方法之一是用实用主义认识论来看待包括资源理论在内的战略管理理论,因为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用主义认识论下,资源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是否合法,不在于该理论是否符合理论检验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而在于它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只要资源理论(或战略管理理论)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战略管理的两个核心问题——分析持续绩效差异和创造持续卓越绩效——的理解,那么该理论就具有合法性。从资源理论打开了“企业黑匣子”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在实用主义认识论意义上对战略管理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基于实用主义的原则,研究人员可能不必使用传统的演绎和归纳推理来探索资源理论逻辑结构的完善,他们也不必羞于使用归纳的方法来证明他们的研究结果的有用性(鲍威尔, 2001)。当然,对于那些对将战略管理提升为一门科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用实用工具论来论证资源理论的法律地位似乎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将把资源理论甚至战略管理理论简化为“经济学的穷兄弟和缺乏科学的悲剧学科”(阿伦德,2003)。
防止资源理论退化为“章鱼”的方法是对资源理论过度扩张的解释能力进行必要的限制,并从解释行业内企业绩效差异的唯一理论的位置“退化”资源理论,作为解释行业内企业绩效差异的理论之一。因此,有必要为资源理论定义一个合适的“领域”。企业资源的确是导致绩效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类似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研究表明,企业的网络关系、区位条件、转换成本和消费者偏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绩效也有显著影响,但这些因素不属于资源理论的定义范围,尽管一些文献也将网络关系和区位条件称为网络资源和区位资源。由于资源理论只能解释企业绩效的一些差异,似乎有必要将资源理论置于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之下。一些学者提出的竞争差异理论,在承认资源理论局限性的前提下,以资源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初步尝试用“价值(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价格-成本”的框架来解释相似竞争对手之间的绩效差异。竞争差异理论认识到同类企业绩效差异来源的多元化,并基本确立了分析多元化来源的方法,这可能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但是,该理论所采用的“价值-价格-成本分析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因为用“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是不合适的(hoopes,et 2003),其原因已经在上面讨论过了。笔者认为,既然竞争差异理论基本上解决了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就没有必要对企业绩效进行迂回的定义,而应该用更直接的定义(笔者更喜欢经济增加值)来代替上述框架中的“价值”。毕竟,企业战略管理的直接目标不是最大化“要素支付”,也不是最大化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而是相对于类似的竞争对手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印度尼西亚中产阶级崛起之后,骑自行车成为了一项受欢迎的休闲活动,政府甚至明确设定了“无车日”,让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可以在路上生活...
标题:解析资源理论缺憾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604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通缩风险伴随新的机会?
下一篇:萃取管理创始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