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牌照缘何沦为“鸡肋”
本篇文章1833字,读完约5分钟
据透露,信息产业部即将召开一个重要会议,这次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媒体吹风会”,主要是通报手机牌照和通讯费的取消情况,只邀请了几个“值得信赖”的媒体参加。
吊销执照是虎头蛇尾
这次会议之所以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6月29日发布的《决定》主要是对各部委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在国家保留的500个行政审批项目中,第159项写为"通信和电子投资项目批准的移动通信产品除外",括号内的文字表示从本月起不再需要手机生产投资。同时,也意味着1998年12月31日,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移动通信产业的若干意见》第5号文件中规定:“严格控制移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和审批”,“严格监管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将移动电话生产纳入国家指导计划”,应当终止。
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为什么要加上这八个字,使自己陷入困境?它有自己的困难。
首先,手机牌照寻租现象日益严重。手机许可证的有限发行人为地使其成为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不允许被外人吃掉。那些急于抢占手机市场份额的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利润被榨干,因为他们拿不到许可证,却因为手机许可证的限制而得不到相应的“名分”。
而一些已经获得许可证的制造商刚刚看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了非企业租赁许可证。无论你是否生产手机,你都可以通过出租许可证获得巨额财富。据媒体报道,每一次手机牌照被转售,租赁者可以得到最低的60元“使用费”。2002年,国内制造商销售了至少12万部gsm手机,而拥有手机牌照的企业什么也没做,但每年至少能赚720万元。而且,没有吊销执照的制度,只要手机执照不被吊销,就可以终身受益。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手机制造商没有租赁许可证。对于一些没有生产能力的制造商,产品由租户生产和销售,然后贴上他们自己的网络接入许可证。到目前为止,“五号文件”不仅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成为一些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保护伞”。手机牌照本来应该是国家规范手机市场的一个门槛,但它并没有起到最初设想的作用。目前,国内的手机生产模式与政府部门原来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当年获得信息产业部重点支持的一些企业没有率先行动,有些企业靠出租手机牌照谋生。
其次,私人资本很难进入。在获得手机牌照的制造商中,没有一家是纯粹的私营企业。与伯德一样,tcl、康佳、海尔和淘都是地方国有控股公司,联想和科健是中国科学院的控股公司,大唐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控股公司。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得手机牌照。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手机牌照发放制度与WTO规则相冲突,限制了更优秀的市场资源的整合,中断了科研、生产和销售的价值链,使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创维首席执行官黄鸿升去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大声疾呼:“手机牌照对民营企业开放,给手机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他认为,中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如果手机牌照不向民营企业开放,就有可能错失良机。引入民营企业的有效应对机制,可以整合民间资本,使中国成为手机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民间资本投资一般都很谨慎,不赚钱的项目不会做,高风险的项目会更谨慎,所以不太可能造成重复建设。
信息产业部面临的困难
据了解,信息产业部已颁发了49个手机生产许可证,其中包括30个gsm手机许可证和19个cdma手机许可证,14家企业同时获得了两个许可证。目前,仍有20多家企业在积极申请。
业内专家认为,阻碍牌照自由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方面,虽然国内手机市场巨大,但国内制造商的技术力量薄弱。一旦完全放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消费力的减弱,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一大批技术实力和市场经验雄厚的品牌势必涌入,民族手机品牌可能面临灭绝。
另一方面,有太多的企业希望进入手机市场。政府取消审批后,手机很可能面临类似彩电行业的过度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在通信行业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主管部门不得不慎重考虑。
一个月前,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勤公开表示,信息产业部确实在考虑改变手机生产的准入政策,鼓励消费电子企业进入手机生产领域。许多专家还推测,手机牌照政策将会放松,但不会完全放开。
尽管作为电信主管部门的信息产业部已经为今后取消许可证奠定了基础,但没有人知道何时会发布新的许可证发放政策。然而,是否发放许可证已经成为信息产业部的一根“鸡肋”。
标题:手机牌照缘何沦为“鸡肋”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689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