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趋向节能
本篇文章7708字,读完约19分钟
根据美国Inford公司的年度研究报告,在中国,节约1千瓦电力需要投资2000元,这还不到建设1千瓦发电能力投资的1/4。中国终端电气设备的总节能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一方面,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用电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十分突出。通过扩大电力建设规模和限制企事业单位的权力来解决上述问题,将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恶化,损害企业和地方经济。大力推广节能产品是从源头上提高能效、缓解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然而,节能产品由于成本高而难以推广。摘要:以节能为例,分析了节能产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从完善财税政策、规范市场、改革能源价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建议。
首先,中国遇到了电力瓶颈
今天,电能和其他动力能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电能和现代机械带来的便利。然而,中国的电力供需形势非常严峻。2003年,电力短缺开始显现迹象。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人宣布,中国正面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电力短缺局面。2005年,有27个省市大规模停电。以广东省为例,2006年上半年,全省发电量同比增长4.15%,用电量同比增长11.88%,增速比2005年同期的9.97%高出1.91个百分点;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家庭用电量继续稳步增长,增幅达11.68%,尤其是被称为“电网毒瘤”、占全省总负荷35%以上的空负荷大幅上升,供电形势异常严峻。警钟长鸣:瓶颈制约亟待解决。
第二,如果你强大且经济,你不可能贫穷
解决能源瓶颈有两个基本策略:一是传统的技术方法,即简单地增加发电设施的建设和能源供应;二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来改变能源需求的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分依赖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消耗是不现实的。因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全球分工的结果,一个省的产业结构是国家分工的结果。此外,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从长远来看,调整消费结构对降低能源消耗非常重要。如果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分工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中国可以决定的事情,那么改变消费模式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中国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扩大电力建设规模和限制企事业单位的权力来解决迫切需要,而不是通过投资节能来解决问题。电力建设的扩大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资金和矿产资源短缺等。然而,对企事业单位供电的限制将会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2004年夏天,义乌工业企业停电,当地高科技企业损失惨重,企业纷纷搬迁。
投资节能是缓解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美国环境专家杜丹德博士说:“节能将使中国人民从减少二氧化硫中受益,二氧化硫在短期内对健康有害;从长远来看,它将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减少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威胁,造福全人类。”此外,投资节能项目比投资建设发电厂需要的资金要少得多。根据美国Inford公司的年度研究报告,在中国,节约1千瓦电力需要投资2000元,这还不到建设1千瓦发电能力投资的1/4。中国终端电气设备的总节能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固本节利,则天不可穷。”中国的资源储备并不雄厚。如果你不努力节约,你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还会增加全球资源供应的压力。中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明确指出,资源开发和节约应该同时进行,节约应该放在首位。
然而,节约能源并不意味着不消耗或消耗更少的能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需要保证一定的能源消耗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实现节能,重点是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培育和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特别是鼓励能源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消费。因为能源不同于谷物或其他原材料,所以能源消耗是通过技术设备来完成的,例如通过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能,以及通过内燃机的油。这样,能耗就取决于技术设备的效率。相关研究表明,世界总能源的50% ~ 70%是由于现有耗能设备的浪费。然而,一旦家用电器被购买,一旦机器被安装,一旦电梯被投入使用,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能量使用效率基本上被确定。耗能设备和基础设施具有“沉没成本”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一旦被选中,就不可能长时间替换它们。因此,节能必须从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的消费开始。
第三,节能产品的高成本壁垒
在中国,许多节能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研究并投入市场,但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节能灯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节能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而且产量居世界第一。据专家计算,如果12亿盏节能灯在全国推广使用,节能效果将相当于一个新的三峡工程。然而,这种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的高效照明产品却遭到了国内消费者的冷遇:2003年,中国生产了10.5亿只节能灯,但国内销量仅为3.56亿只,而白炽灯的使用量高达30亿只。根据上海市质量协会对上海19个区县1529名市民的最新调查,只有39.1%的受访者愿意购买节能产品。那么,为什么节能产品会受到如此冷遇呢?
1.节能产品很贵
节能产品的推广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价格是打开节能产品市场的主导因素。但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节能产品很贵:
节能产品研发成本很高,生产初期投资大,运营成本高,但市场份额很低,生产规模小,风险高;
节能产品制造商对节能产品寄予厚望,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
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因此,许多节能产品仍停留在概念层面。企业消费者在做出节能产品的投资决策时,往往要权衡资产带来的收益和成本(成本、风险等)。)所支付的投资,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居民还将计算购买节能产品带来的节能效益是否大于多付的差价。由于我国能源价格较低,节能产生的收入将逐年增加(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多付的节能产品差价现在一次性支付(确定)。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便宜的非节能产品。从高能耗企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选择节能产品和进行节能改造时,他们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所需的巨额资金无法落实。例如,德国一家能源服务公司对珠海一家五星级酒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诊断,得出该酒店浪费的能源高达40%。随着空中心城区的调整,一项新的智能节能技术在珠海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专家认为它具备推广使用的条件,但在实际运行中却遇到了节能成本的瓶颈:如果酒店要使用这种新的节能技术,就必须投入巨资进行整体改造。
2.节能产品行业市场混乱
自2003年以来,能源短缺已成为突破电力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节能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近年来,中国已经有300多家节电器制造商,许多外国企业也来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行gdp能耗指标通报制度,节能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力消费国,并有可能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节能市场的最大消费国。然而,作为最重要的节电手段之一,节能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市场行业标准和维护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配套措施和法规尚未出台或不完善,该行业已成为低门槛行业,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忽视服务、假冒伪劣等一系列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劣质节能产品,白白花钱,却无法达到节能的目的,这大大增加了使用节能产品和启动节能项目的投资风险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使得节能产品难以推广;另一方面,整个节能行业遭遇了信用危机,节能产品在投放市场的早期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降低20%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些具有约束力的指标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完整和整体发展。然而,在2006年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没有减少,但上升了0.8%。尽管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4%的年度目标。这一现实再次提醒我们,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节能产品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消费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四、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建议
为了使节能产品走出推广的困境,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驱动的有效体系来实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节能效果,不仅要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促进节能产品的消费,而且要完全脱离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
1 .完善财税政策,促进节能产品消费
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预算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或限制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预算投入政策。在财政预算改革中,要鼓励节能产品消费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对一些重大资源节约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支持。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从2004年到2006年,每年将向州政府拨款3.4亿美元,鼓励购买新的节能产品。例如,高效节能灯的节能率可达75%以上。如果用户购买和安装节能灯,75%的费用将首先由政府承担。西班牙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推广节能家电的计划,计划投资超过2亿欧元。该计划规定,消费者应该通过购买一个甲级节能产品而不是旧的产品来获得一定的补贴。补贴范围由各自治区确定,一般相当于家电价格的15%至20%左右。这些措施是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最佳体现,促进了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对解决能源短缺矛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税收政策。税收所体现的激励约束效应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有力杠杆,是增强社会经济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为消费节能产品提供退税,增加高能耗产品的税收负担;对于生产性质相同但资源利用效率不同的产品的企业,税收的差别约束和激励会使其产生非中性的影响,即利用税收来改变资源配置和微观主体的利益格局,从而增强生产者的储蓄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所得税,国家对列入鼓励类目录的节能节水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给予所得税优惠;二是增值税,目前的增值税对节能产品制造商非常不利。企业的成本只有在消耗的原材料获得进项税的情况下才能扣除,而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直接消耗相对较少,科研投入较多,但不能扣除增值税,因此企业的税收压力很大。例如,广东雪莱特公司花了三年时间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名为汽车用氙气金卤灯,投入了1300多万元进行科研开发。由于不能抵扣,新产品的综合税高达24.4%,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科研开发积极性,也使得高成本的节能产品难以推广。因此,应扩大增值税进项税的扣除范围,允许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节能产品制造商从增值税税基中按比例扣除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费用,以支持节能产业的发展。此外,对于节约资源的主要设备和产品,效益尤其显著,由于价格等因素,很难推广。如果国家支持有助于增加市场份额,国家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一定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
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先进节能产品、降低政府机构能耗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支出、减少公共财政支出、保护环境。同时,政府的采购行为也会影响普通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取向,进而影响生产企业和商品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这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一些现有的采购管理机制并不反映政府鼓励采购节能产品的政策。特别是在编制采购预算、制定采购法律和政策、谈判和管理政府采购事务、对采购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时,没有考虑采购后产品的使用成本,造成了“只挑便宜的,不选对的”的误解。如今,在“变得更加理性,回归实用”的采购理念指导下,使用成本应该成为政府采购的重点之一,节能产品对使用成本的影响非常可观。据权威部门估计,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耗约占中国总能耗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成本超过800亿元,其中50%是it产品的能耗,节能前景看好。在国际上,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节能产品已成为共识。目前,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丹麦、瑞士、韩国、墨西哥等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例如在美国,1993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了一项总统令,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必须购买“能源之星”标志产品,这极大地促进了“能源之星”标志系统的发展,并使其成为国际节能基准。目前,美国95%的显示器和80%的计算机符合“能源之星”标准。
通过政府采购,增加对节能产品的需求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和价格,最终促进全社会节能产品的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相关改进措施如下: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节能产品采购保障体系。及时修订《政府采购法》,纳入节能产品采购,明确采购主体和采购对象的责任和义务;发布节能产品采购清单,制定节能产品采购标准;在法律框架下,在同等技术、服务等指标条件下,制定政府优先购买列入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的政策;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法定购买率。
(2)建立节能产品采购信息网络,发布节能采购信息。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方便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拓宽政府采购的信息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它可以为买方和供应商了解和收集信息提供便利。
(3)建立经济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考虑到节能产品制造商的R&D成本较高,可以在投标管理措施中给予节能产品制造商必要的价格倾向,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节约能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选择和使用的示范作用,逐步在全社会营造节能消费氛围。
2.规范节能市场,使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资源利用司副司长刘在2004年节能周期间召开的大型企业节能示范工程会议上指出,大型企业节能工程从市场上淘汰落后和假冒伪劣产品是重要的一步;Inford公司是2002年进入中国的三大美国品牌之一,该公司还通过发送律师函、要求道歉、赔偿和停止侵权等方式发起了针对假冒其产品的企业的打假活动。这些措施表明节能产业的市场环境亟待治理。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
对节能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和调整。在制定和修订相关节能法律法规及其实施办法时,纳入了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具体规定。
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依托现有行业实力,依托国家技术监督等部门做好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完善节能产品的认证标准、认证方法和认证程序;制定节能产品的标识方法,包括标识和效率标识。在这方面,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典范。日本节能法中有一个“领导制度”,即节能标准更新制度。节能指导标准是根据目前最先进的水平(领先)制定的,该标准五年后将成为强制性标准。如果普通产品在五年内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允许再投入生产。其节能已成为法律,并有相应的监控系统。作为中国能效标识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家用冰箱和空空调的能效标识已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能效等级是由制造商自行宣布的,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无法检测到标签是否准确。此外,能效标识制度没有对违规企业和产品的处罚做出详细规定。
(2)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公平竞争
定期发布认证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和消费。
实施节能产品质量保证措施。对已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资格的,出厂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政策应随货签发;不合格产品应无条件保证退货;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经济责任。
建立节能产品抽样检测监控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购销假冒伪劣节能产品的单位要严肃处理,从新闻曝光到经济责任,把劣质低效产品赶出市场。
(3)行业自律使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虽然节能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攻下这座城市,夺取这里的土地。要想在这个行业中挖掘黄金,首先必须将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生产出高质量、有针对性、有商业价值的节能产品。节能产品可以针对用能设备的缺陷,质量高、节能效果可靠、消费者消费得起,可以激发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的热情,新技术可以真正为社会进步带来效益。其次,知识产权战略应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节能企业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再次,我们要有完善的服务,而服务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服务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产品。售前咨询、解决方案提供、系统安装、维护、升级和全方位合作都属于服务范畴。因此,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强化节能产业的关键。最后,加强行业内的制度建设和管理,逐步纠正行业内企业的不规范竞争行为,从而保障行业整体利益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4)推进面向节能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价格杠杆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然而,目前我国能源价格中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并存,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起到调节过剩和不足的作用。另一方面,能源价格长期受到控制,严重低于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导致企业和个人滥用和浪费能源,没有动力购买节能产品和采用节能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有必要在现行的成本补偿能源定价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一种反映能源供需、促进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这方面,人们普遍担心提高水电等能源价格会损害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事实上,水电价格补贴的大多数受益者不是低收入阶层,而是中高收入阶层。因此,向所有居民提供能源价格补贴不是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好办法。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最好办法是提供直接的收入支持,另一种是实施所谓的“生命线”政策:日常生活用电和用水的价格较低;对于过度使用电和水,将支付更高的费用。例如,匈牙利电力公司对家庭每月用电量的优惠价格一般为110度,即如果用电量超过110度,每千瓦时的价格将增加5%。
当然,能源价格改革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和超前的宣传,便于公众和企业制定计划。同时,加快实施国家差别电价政策,继续在高耗能行业实施国家淘汰和限制项目差别电价,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加大峰谷分时和季节性电价实施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一份报告中公正地评估了中国在过去20年中为降低能源消耗所做的努力:“虽然降低能源强度是成熟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继续降低能源强度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向一条高效、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今天,我们继续做出这样的努力,并尽最大努力使这一变化更加彻底。
标题:让消费趋向节能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872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在低成本中面面俱到
下一篇:美加华卫浴:多年坚持最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