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 | 欧阳自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本篇文章1857字,读完约5分钟
从“探索地面”的地质工作者,
到“仰望星空”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他身体力行,坚守科研工作60余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毅然决然响应国家号召,
坚信科技强国,为中华民族振兴奉献终身。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对话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了解他的科研经历。
欧阳自远坚定选择地质
“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吉安,童年时因战乱流离失所。1952年,17岁的他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
谈及选择地质的原因,欧阳自远说是因为当时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
面对当时国家缺乏资源、缺乏能源的情况,他毅然决然响应国家号召,报考了当时国家最需要的地质学专业。“当时我简直是振奋得很,我们受过很多苦难……所以当时怎么也得要自己强大起来,所以我说我学地质去找矿”。
欧阳自远讲述选择地质初衷
凭借着赤诚的爱国心,欧阳自远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地质背包,下到坑道里观察矿脉,描述岩层,采集样品。
经过4年努力学习,欧阳自远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欧阳自远又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从地面到天空
“必须自己做好准备”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到来的帷幕。之后,1958年苏联美国相继探测月球,1960年探测火星……这些国家的太空探索让欧阳自远开始思考中国的空间时代何时到来。
为了迎接空间时代的到来,他把研究方向从矿井坑道转向太空。1960年矿床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进修了核物理学与核物理实验,想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科,以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助力“从地面到天空”的宏大梦想。
1963年,已经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毕业3年的欧阳自远,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授予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做地下原子弹爆炸实验。核实验的选址工作非常重要,一旦选址不当,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放射性物质就会渗透污染西北地区的河流和湖泊。
欧阳自远(左)向吴小莉(右)讲述核实验选址过程
年仅28岁的欧阳自远,背负着可能成为“中国的罪人”的压力,接受了这个任务。历时一年对野外地质的详细勘察,他们终于找到了完美符合条件的高山,为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进行,“炸完了以后,立即防化兵检测所有的水体,(他们)告诉我三个字‘没出来’,我就高兴‘死’了”。实验后无任何核废料的扩散与污染,直到现在,这些地方仍然十分安全。
从陨石到月岩
“老骥伏枥,(我愿)再奋斗终身”
1976年3月8日,一颗来自宇宙的陨石冲入大气层,并在吉林市郊区形成了世界罕见的陨石雨。中科院组织了以欧阳自远为首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经过长期的探索,欧阳自远带领团队将吉林的陨石研究得清清楚楚,“我们写了100多篇论文,国际上很赞赏,后来德国、日本都邀请我跟他们共同研究”。他们首次提出的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与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后来也为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
以此为契机,欧阳自远把研究领域拓展向宇宙尘、月球岩石以及太阳系各行星、小天体等,开创了我国的天体化学学科。
欧阳自远(左)向吴小莉(右)讲述陨石研究历程
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将“阿波罗17号”采集的一块月球岩石赠送给中国。欧阳自远组织全国多家单位开始了对这1克的月球礼物的探索。
经过四个月的全面解剖与分析,他陆续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这是我国首次对月球地表的岩土状况进行深入剖析。谈及研究月岩时的初衷,他说,“我一定要参与这件事情,而且还得一定要做好,竭尽全力。这样我就感觉到,我没有虚度年华,我也没有碌碌无为”。
60年来,欧阳自远从事陨石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成为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我国月球探测最早的推动者。“为了我们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老骥伏枥,再奋斗终身”。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自信自立 创新发展。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与你一起见证不同的精彩人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标题:君品谈 | 欧阳自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地址:http://www.zyycg.org/jscx/5264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