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矿震9人遇难 安监曾指该矿"冲击地压"频繁”
本篇文章1837字,读完约5分钟
又一起煤矿生产事故。
据长春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局通报,6月9日20时01分,吉林省龙家堡矿业有限责任企业(以下称“龙家堡矿业”。 )发生了2.3级地震(矿震),井下当班的工作人员被困住了。 当地应急救援工作结束,事故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伤者均无生命危险,医院正在积极救治)。 其他人都安全地上了井。

查询资料显示,相关龙家堡矿业是吉林“最大的现代化矿山”,截至2009年至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受到处罚,其中2009年9月该企业选煤厂发生高空坠机事故,1人死亡,事故调查组为事故中的龙家堡矿。
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曾介绍说,龙家堡煤矿“是我省最大的现代化矿山,是辽矿企业煤炭生产的主力矿山”。 该文还指出,年来,随着井田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扩大,该矿冲击压力越来越频繁,成为制约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该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达到“有无地震灾害”的目标,实现冲击

因多次存在安全隐患而受到处罚
工商资料显示,龙家堡矿业为吉林省属国有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由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企业(以下称为“辽矿集团”) 100%持有。 龙家堡煤田是辽矿集团6个煤田之一。
根据龙家堡矿业官网年的复印件,这座矿山建于2006年3月,2008年12月试制,2009年7月正式生产。 探明煤炭储量1.8亿吨,可开采储量1.2亿吨,年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目前核定年生产能力300万吨,设计服务年限52.9年。
据信息整理,该企业此前多次因存在安全隐患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龙家堡矿业年在井下-630轨道绞车房、-630中央变电站和泵房的联合管道房有高压电气设备,管道房门口未悬挂“高压危险”字样的警示牌行为被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处以警告和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该行为被视为“安全生产风险”

年9月,龙家堡矿业因未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未按规定签订救护协议,被长春市九台区安监局罚款2万元。
年11月,龙家堡矿业在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生产大检查”第一检查组的执法检查中,发现了20条安全隐患。 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龙家堡矿业进行相应罚款和警告的行政处罚,对该企业相应负责人吴胜会给予警告,处以5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这个矿井冲击地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
另外,龙家堡矿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1人死亡。
年9月29日,龙家堡矿业地面选煤厂221皮带平廊距离皮带头19米的第二个下货口发生了高空的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0.6165万元。 当时调查组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选煤厂白班皮带机司机刘某违反原煤厂清理皮带管理规定,擅自打开221皮带平廊第二个下面的货口覆盖,在清理皮带下方货物的过程中从下面的货口掉落到22.6米以下的地面。

9月29日12时发生事故,30日15时30分,龙家堡矿业向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延边监察局分局报告,属于“晚报”,根据相关规定,调查组向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延边监察局分局,向负责企业全面工作的龙家堡矿业总经理吴胜会进行了上年收入。

据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吉林安监之声》去年1月发布的复印件介绍,龙家堡煤矿是“我省最大的现代化矿山,是辽矿企业煤炭生产的主力矿山”。
本文还指出,年来,随着井田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扩大,该矿山的冲击压力越来越频繁,成为制约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为此,该矿采取加强防冲机构建设、编制专项技术方案、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等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无地震灾害’目标,冲击地压降至1.5以下。 ”。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年8月施行的《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冲击地压是煤矿井巷和工作面周围的煤(岩)体因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发生的突然、急剧破坏的动力现象,常常是煤(岩)体的瞬间位移、释放、大
上述文件还规定,冲击地压矿山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并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习。 冲击地压矿山应当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人员规范。

今年4月24日,辽矿集团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周玉林等来到龙家堡矿业,就安全生产、技术慈悲、采区布置等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工作。 当时周玉林更是追求坚定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要“安全做强企业,敲响警钟”,全面完成集团企业出台的各项任务指标。

据官方通报,目前正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标题:“吉林矿震9人遇难 安监曾指该矿"冲击地压"频繁”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75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