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发明需要的合力
本篇文章2573字,读完约6分钟
一项发明可以改变历史,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和瓦特发明蒸汽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科技创新经过研究后被搁置,很难将其转化为产品。有人把这种现象比作“漂亮女孩”,她们很难找到“白马王子”,只能“锁在闺房里”。
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至今没有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技进步的一个长期问题。前科技部部长朱立兰曾称之为“世纪顽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制约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金吾伦教授。生产、教育和研究的结合不能只喊空
记者: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增长率甚至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2倍。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很低,平均只有20%,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你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金吾伦:目前,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少,科技成果实际转化为产品的比例更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制度原因、资金、人才和市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体制不合理,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然相对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而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单位一直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分离,其科研成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导致成果与应用脱节。
然而,由于企业决策者的知识和科技能力的缺乏,他们在接受和实施新的科技成果时面临着普通企业难以承受的巨大风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记者: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金吾伦:我认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事实上,中国早就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在许多地方,如何把生产、教育和科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还不清楚。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否则产学研合作只能成为空.的口号
企业是主体
记者:如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金吾伦: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企业的主导地位。企业要真正把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选择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投入生产。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资、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确立企业的主导地位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引进大学,如何与科研机构合作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首先,生产、教育和研究的结合应着眼于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技术成果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因此,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通俗地说,就是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大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要“先谈恋爱,后结婚生子”,使科研院所的研发方向能够与企业、市场、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使其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关键。
其次,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存在人才短缺的情况。科研院所缺乏懂政策、善操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企业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人才,因此应重视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培养。如果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中打破界限,将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例如,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可以定期双向聘用、借用和交流技术人员,也可以联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共同建设高科技经济实体。
记者:那么,中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金吾伦:目前,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较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的科技成果很难得到企业的青睐。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制度问题。在中国,创新的主体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而在美国,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巨大的创新与生存动力,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然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和生存的压力。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普遍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大部分成果属于上游实验研究,技术集成较少。此外,资本极其有限,因此很难实现工业化。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转化创新成果,但却忽视了企业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具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上游实验研究阶段,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产学研合作中,独立的R&D和转型首先确立了企业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成果持有者将成果出售给企业,受让方将成果产业化,还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合资,还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直接建立高科技企业。
系统比技术更重要
记者: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很多困难,比如如何转化成果,如何共享利益和风险。其中,谁持有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控股权成为关键问题。许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认为,他们种下的“摇钱树”可以免费赠送给他人,所以为了保持他们的控股权,他们拒绝投资强大的社会资本;也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售其控制权。在他们看来,技术不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且还与管理和资本有关。因此,他们出售自己的控制权,实现了“投入-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金吾伦:这两种情况都应该理解。因为研究人员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他们有权决定如何处置自己的成果,我们应该首先尊重他们的选择;作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促进具有真正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因为宽容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对于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的创新活动非常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被激励和活跃。
同时,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使生产、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制度化,以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建设比技术更重要。我最近读了吴敬琏先生写的《系统比技术更重要》。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一个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国家投入多少资金和人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创新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记者:也就是说,在产学研结合的体系中,政府也应该积极行动,发挥其导向作用?
金吾伦:实际上,中国的创新体系不仅包括生产、教育和研究,严格来说,它应该是“政府、产业、教育和研究”的结合,其中“政府”是指导者和监督者,“黄金”是支持者,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佳途径。
标题:改变历史的发明需要的合力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4908.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企业节能降耗高奏凯歌
下一篇:冲破“冰层”展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