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民国书画家冯友兰先生
本篇文章1767字,读完约4分钟
冯友兰(1895-1990),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哲学家。他的书法并不出名,但传世的“三松堂”的书法,与“以旧补新,明而不白”的结合,是苍茫而古老的,也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本文不涉及他对艺术的理论论述,只记录了一些与画家和书法有关的事件。虽然这不是必要的,但理解哲学家的生活或帮助谈论它也不是没有用的。
冯友兰的祖父冯玉纹通过了状元考试,但他与当地官员发生了一些冲突,没有被录取。叔叔和叔叔都是学者。他的父亲通过了光绪改革运动。从书香门第的传统和他在启蒙阶段所受的教育来看,他至少也有一些精湛的技艺。1907年,当他12岁的时候,老师给他布置的四节课之一是写作。"此外,写大字,每周写一次."
但是,他认为以前的翰林书法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曾经要求吴振春写一个字。吴振春为前清翰林,1926年任燕京大学副校长。今年2月,冯友兰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社导师,讲授中国哲学。根据蔡忠德的《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冯友兰与吴振春是同年相识的。经过交谈,他意识到他是他父亲1898年改革运动的主题,他的关系变得密切。冯友兰回忆说:“吴振春说翰林最不会写。从书法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写的字没有艺术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写翰林能写的那种字,他就永远不会写书法家。有艺术价值的词是没有希望的。”最后,冯友兰又补充了一句“那是实际情况”来表示同意。我不敢随意解释更深的含义。有意义的是,今天看到吴振春的话,我们似乎没有跳出这个“魔咒”。后来,冯友兰也指出书法最重要的是风格。
1928年,在邓以蛰的带领下,他在罗家伦的陪同下游览了齐白石。当时齐白石还不是世界闻名的“人民艺术家”,他的才华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今年9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并聘请齐白石为教授。然而,徐悲鸿当时决心进行教育改革,这引起了很多舆论。别有用心的人认为齐白石是个木匠,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被聘为教授是对艺术的侮辱。徐悲鸿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辞职,因为他的创新计划遭到保守派和反对派的指责和抵制。冯友兰没有记录会议的具体内容。那时冯友兰只有33岁,齐白石已经60多岁了。邓以蛰比冯友兰大三岁。他是邓史茹的第五个孙子,自然是一位书画专家,后来成为与宗白华、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1917年,他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重点是美学。1919年12月,冯友兰获准公费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他们是校友。在学校,他们关系密切,经常一起研究学术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在重庆与沈见面,谈书法。沈告诉说,陈独秀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了沈的性格,批评说:“这个人的性格,骨子里是庸俗的,是无可救药的。”。然而,这是沈氏早期书法的面貌,多少沾染了翰林书法的一些风气。冯友兰总结了陈独秀的评论标准,这不是笔、结构等技术问题,而是雅俗共赏。“从《在骨》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对书法的评价并不注重书法的形式,而是注重那些由形式所表达的东西。”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他在《三松堂序》中说:“一个月的工资将增加到几百万,不到半个月就能完成。”“在抗日战争结束时,联合国大会的一些教授组织了一次会议来出售文本和文字。说到卖字,闻一多还刻了两大章给我用。然而,在它开放之前,日本投降了,我的邮票从未使用过。”
冯友兰先生虽然以哲学为主,但他也写书法。有一次,他给李泽厚写了一副对联,说:“西学是为了运动,中学是为了使用,我只是读了《师柔日经》。”20世纪90年代初,胡生在李泽厚家里看到了这幅对联,他们还就对联的思想内容进行了争论。李泽厚说:“这场辩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他没有说服我,我也没有。”他没有提到要我写一篇评论,可能是忘了。“。
冯友兰先生没有专门的书画论文和著作,他的艺术思想被纳入了他的哲学体系,如1924年《人生观》中的“内善与外善”,1926年《人生哲学》中的“艺术的目的”,1939年《从艺术的角度看艺术》,1984年《为河南省美学学会》,1990年冯先生逝世,他的对联上镌刻着一个很好的手书神谕。冯先生的女儿宗璞在一个角落里写道:“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是愚蠢的,它也是优雅的。颛顼的《三史通古今,六书济贞元》最早是由颜、的《君主术丹》所撰。
正当一些人对祖国的国宝——中医药的功效和前途产生怀疑和争论时,天津泰利集团却夺取了国家...
标题:追忆民国书画家冯友兰先生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33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个性昭彰的品牌营销
下一篇:企业家的“七善”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