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企业的自主创新
本篇文章1880字,读完约5分钟
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央的指导精神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践经验和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缩短了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然而,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当涉及到一些核心技术时,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他们最先进的东西转让给我们。只有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我们所说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十一五”规划强调,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础应放在自主创新上,自主创新是指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施和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全过程。因此,研发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自主创新、研发应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单位通常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共同而有效的R&D采取生产、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在这里,“生产”意味着企业发挥关键作用。
在自主创新和研发中,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这是由企业自身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企业最大的特点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特别是能够前瞻性地把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发目标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市场导向。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只有抓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它使企业能够积极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从中回收创新成本。
这正如美国学者彼得·熊彼特所说:制造商开发和投资新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企业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技术带来足够的利润并回收创新成本的企业。
企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这正说明他们可以将研发中获得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领先优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意识地在研发上进行高投入。研发支出在企业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来衡量企业的R&D强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其销售额的2%时,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研发支出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企业的R&D强度反映了对销售收入和研发支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反映了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下面列出了美国等一些知名大企业2002年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
事实上,这一比例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潜力。
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其销售额的0.5%,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
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高额投资。初期需要政府的推动,但从长期来看,政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很难长期承担这一负担。只有企业体察R&D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形成自觉行为,使企业成为R&D的投资主体,自主创新才能进入成熟轨道,进入良性循环。而在一个国家的研发总投资中,企业的比重可以显著提高。例如,美国企业在R&D的投资占美国R&D总支出的72%-73%,而德国占66%-67%。
高投入研发的成果也体现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上。一些知名的大型国际企业拥有大量的发明专利。例如,IBM在2000年拥有2886项发明专利,2001年增加到3411项,2002年增加到3289项。
2000年,中国企业有106项企业服务发明专利,2002年有1461项专利,也就是说,2002年中国专利总数仅占当年ibm企业专利的44%。
除专利外,中国每年约有3万项科技成果,但只有2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5%能形成产业规模。
因此,重要的不仅仅是成果和专利的数量,还有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一个国家经济的科技含量。
高新技术的研发以企业为主体,更有利于企业的推广应用,促进这些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例如,微型计算机和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提高了汽车的技术含量,而且更好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换句话说,高科技不能被视为“空减兵”。它需要依靠强大的老支柱产业作为它的重要用户和支撑,才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克莱斯勒前总裁艾柯卡所说:“没有底特律就没有硅谷。”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
R&D人才有三个来源:一是自我培养,二是招聘和吸收外国人才,三是获取或合作获取所需专业人才。
通过研究与开发的实践,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培养人才的能力。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因为它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并能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这样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就能更好地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他们的研发成果也更容易转化为商品。
招聘和吸收国外人才不仅是充实现有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也是吸收和利用他们现有经验的捷径。战后的20年里,美国引进了40多万外国高科技人才,其中中国人占了三分之三。硅谷有7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约2000家是由中国人创办或经营的。难怪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会是今天的硅谷。
现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正在投资更多的R&D基金来招聘外国人才。
目前,人才争夺战日益国际化和激烈化。如果我们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有效地创造一个真正体现人才最佳利用的客观环境,从而吸引到强国战略所需要的有用人才,那么人才的流失要比国有资产和其他有形资产的流失严重得多!
第三,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物质基础,还可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专业人才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利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壮大自己,而无需投入培训成本。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休斯电子公司,获得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电子人才。
除了收购,企业还可以与相关企业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这一目标。
在R&D以企业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全国的R&D人才都集中在企业。例如,在美国,企业集中了全国75.4%的R&D人才,日本64.8%,英国68.5%。在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R&D一半以上的人才集中在企业。然而,在我国,大量的科研人才仍然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缺乏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紧迫感,这是我国创新成果不能更直接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创新和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就必须集中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形成一支强大的R&D团队。例如,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有一个强大的研究中心,拥有1550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一是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要求高学位。其中74%拥有博士学位,20%拥有硕士学位,只有6%拥有学士学位。他们的研究课题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着眼于短期需求,也着眼于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如太阳能汽车、超导材料等。
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举办了一场太阳能汽车比赛。在澳大利亚举行的3200公里赛跑中,通用汽车名列第一,日本汽车位居第二,落后650公里。
就技术力量配置而言,该中心占长期应用研究(五年以上)的45%,不足五年的短期应用研究的36%,其力量的11%用于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即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的投资、研发和应用的主体
自主创新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例如,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有必要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提高研发支出在销售中的比重。不仅应奖励其成就,特别是其实际应用,还应对其投资R&D基金实行税收优惠和国家补贴。目前,虽然国家减少了收入,增加了支出,但这些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和财富远远不能与最初的投资相比。
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而中国仅占33%。
技术创新和R&D正在探索尚未完全掌握的未知领域,因此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或一帆风顺,但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给高新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必要形成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这对于客观上提供有效的R&D和创新活动非常重要。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支持西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企业风险基金”总额达到800亿美元。
这为企业开展研发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外部因素非常重要,但关键在于企业本身。只有当所有员工,尤其是专业人士,都把自主创新作为自觉行为时,创新才会出现。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氛围、一套机制和一种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根本途径。我们应该提倡冒险,形成“奖励成功,容忍失败”的制度。当然,创新和R&D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成果,但是取得成果往往来之不易,所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很大的奖励,这也为在职员工起到了示范作用。
然而,创新和R&D客观上存在风险。对于不成功的实验或失败造成的损失,我们必须采取宽容的态度,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寻求完全的责备。如果不能容忍失败,就会导致“一件事比一件事好”,这让每个人都袖手旁观和手表创新,这比失败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
美国3m公司一直鼓励创新,其员工提出建议和行动,以改善他们在岗位上的工作。即使他们考试不及格或为此付出了代价,只要是为了改进他们的工作,他们就不会为此负责,他们仍然会受到鼓励和支持继续努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三年的任期内“每天出家撞钟”,不能提出任何改进工作的建议和行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将成为裁员的首选。
这是3m公司长期繁荣的秘诀,也是“宽容失败”的生动例子。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或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是否承担...
标题:围绕企业的自主创新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68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税收要倒逼企业 “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