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温州模式蕴含的转型惯性
本篇文章5016字,读完约13分钟
悠久的地方习俗创造了温州人创造的经济奇迹。今天,温州发展的瓶颈就在于此。突破瓶颈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型过程,实现海关转型不仅仅是温州人面临的问题。
最近,关于温州模式的讨论很多,观点不一。在这里,我们将从社会习俗转型的角度,审视基于习俗的个性化交易模式的演变对温州模式和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代表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 North)认为,非正式制度在人类行为的约束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人的行为选择都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非正式制度是指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对人们行为有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如习俗、伦理、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
经济学家康曼斯也认为:“习惯和习惯假设是构成一切人类关系基础的原则,每一个都可以称为‘法律’,不是‘自然法’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人性法’意义上的法律。”
温州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不仅通过习俗影响商业活动,还通过一些习俗变革创造性地摧毁旧的制度和规则,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地方政府坚持对民间资本“不禁止、不进入”的宽容态度,地方官员出于各种动机默许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不排除帮助亲友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动机。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两代企业家大多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有着相同的地域商业文化背景,相同的“本土知识”,相同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相同的市场网络,这也形成了温州商人独特的个性化交易。
在温州的经济中,不难发现许多基于地理、受欢迎程度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分工——长子生产服装,次子生产布料,三子生产纽扣,而妹妹负责营销。外国人不能干预,即使他们进来,他们也没有任何竞争力;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生意,交易方法和营销网络也继承了它;虽然温州缺乏外来投资,但温州人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扩展了他们的国内外商业网络,从而复制了温州模式。
在谈到个性化交易的最优成本时,地处浙东沿海工业带温州的泰州商业银行董事长陈晓军曾告诉笔者,正是遵循与当地客户相同的当地文化和习俗,双方才更容易建立互信关系,这家小型民营银行才能生存。2002年成立之初,本行原有不良贷款为3.51亿元,2004年降至1.79亿元,下降48.9%,有效化解了地方金融风险。
然而,史晋川教授指出,个性化交易使制造业“代际锁定”,限制了温州人进入新行业。因为进入非温州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市场网络,必然会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和操作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完成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温州经济就无法实现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温州模式必将走向衰落。2003年以来,温州gdp增长持续下滑,大量资本外流,这似乎印证了“温州模式衰落”的观点。
笔者认为,由于海关转型有“创造性破坏”的先例,有针对性的海关转型措施的实施也会影响温州这个巨大的自组织经济的运行。
例如,“温州房地产集团”在外地有数千亿的房地产投机资金,大量民间资金在习惯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跟进,将房地产投机变成了一种新的投机方式。如今,在许多新政策的压力下,温州投资者在压力下大量抛售房地产。毫无疑问,海关再次在销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温州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资战略,这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打破封闭的个性化交易的商业圈,实现产业升级。诚然,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本身并不是一种习惯性的转型,但温州人与外商的合作必然会导致观念的碰撞,从而在这种碰撞中促进自身的发展。相反,与外商的成功合作也将影响和改变其他温州人的投资观念,客观上减缓资本外流,促进温州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著名人类学家鲍哈纳指出,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弱化,有些可能导致冲突,破坏整个社会制度。
事实上,早在1998年,经济学家杜润生就指出,中国不仅在经济体制转型中有一个改革过程,而且在经济发展转型中也有一个从传统经济(或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即从二元经济到现代经济。
因此,笔者认为,习俗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在中国从小农经济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股权激励、心脏和缓慢行动
2005年8月,广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广东省国有企业增量资产奖励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规定,今后广东省国有企业管理层可以按照国有资产增量的50%的比例进行考核,以获得企业股权作为奖励。一时间,这种源于tcl的增量持股模式备受推崇,国资委(SASAC)也表示将尽快放开大型国有企业持股管理,并出台法规允许国有及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层在有限条件下增量持股,这被视为首次从政策角度公开明确提出大型国有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方式。
2005年9月,《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市场各方对实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呼声再次高涨。据权威人士透露,经过近六年的讨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意见》已经基本成熟,预计即将出台。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股权激励。
似乎各种迹象表明股权激励已经就绪,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都急于尝试。
股权激励是通过获取公司股权的方式赋予企业管理者的一种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作为股东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 并承担风险,从而努力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从理论上讲,它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股东的个人利益趋同,能够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是长期激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实和理论之间有一定的偏差。在股权激励的发源地美国,虽然股权激励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但在安然等大公司的一系列财务丑闻之后,股权激励已经陷入反思。在我国,通过对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制度对经营者的激励效果不明显,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很低,股权激励不具有预期效果。Sohu.com对股权激励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26%的人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提高和改善企业的凝聚力,71.98%的人否认股权激励的作用。面对这一系列事实,我们应该说:股权激励,慢慢来!
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兴起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激励主体简单地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可以解决经营者激励乃至经营者管理的所有问题;另一方面,激励对象只看到了股权激励的单方面激励,却没有看到其约束,这导致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呼吁股权激励。这种盲目性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实施股权激励,而上市公司只有这个政策。事实上,即使在政策法规和中国资本市场完善等有利外部条件的前提下,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实施股权激励。现实中,许多企业只注重研究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却忘记了分析自己是否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基本条件。
实施股权激励,首先要看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的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股权激励的一个基本理论基础是对人力资本的认可,即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经营者的激励可以明显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在人才是关键成功因素的行业,如高科技行业和智力服务行业,股权激励的作用将相对明显,而在资源垄断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股权激励难以发挥真正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股权激励的实施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绩效评价体系。股权激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对于许多缺乏投资者且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尤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内部管理的基础是绩效评估体系。股权激励的最终目标是评估经营者的绩效。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很难对经营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他们还面临着股价与业绩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因此对经营者的评价就更加困难。
股权激励的实施取决于企业承担激励成本的能力。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不适合实施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实施依赖于企业文化。在一些企业中,“不丧偶而不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员工非常关注管理层的收入差距。此类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这将导致内部矛盾。对于一些已经确立了较强业绩导向的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实施将会相对顺利。
简而言之,股权激励像其他先进的管理工具一样,有其先进性,但它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企业。企业只有找到自己的路,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中国,“跨国公司”和“财富500强公司”一直被视为榜样,受到尊重和敬仰。现在,随着一些事件的发生,他们头上的光环正在消退甚至变形。
傲慢的代价
今年以来,一个又一个跨国企业经历了危机事件的尴尬:广本的“结婚门”事件,亨氏被发现含有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消费者起诉P&G SK-II的质量问题,“乐智”饼干生产的卡夫食品,世界第二大食品公司,被指控含有转基因成分,肯德基承认,其一些食品含有苏丹红1号,强生系列婴儿产品和一些护肤品在测试中被发现。那么,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在中国享有盛名、有着强大品牌影响力、有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西方管理历史的跨国企业会深陷危机而遭遇尴尬呢?
回顾今年一些跨国企业应对危机事件的态度和做法,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轻蔑和偏见。正是这两点使得这些跨国巨头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采用了各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拥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数百页产品操作手册、成熟的危机处理机制和极其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的跨国企业会不断发生产品质量危机事件。是企业运行中的事故,还是系统隐患的必然结果?经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产品质量是2005年以来跨国企业危机事件的关键。虽然有偶然因素,但大多数都是由于跨国企业在制度、文化和公关策略上缺乏隐患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巨大的中国市场背后潜在的经济利益令国际巨头们向往:许多跨国公司的高管可能从未去过中国,也不了解中国,但他们都必须知道,他们绝不能错过中国市场。在跨国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同时,各种危机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不公平的低价博弈、歧视性的管理和产品的双重标准已经成为阻碍跨国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制度绊脚石。
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风险的综合体:一方面,空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许多竞争对手让每个行业都充满了残酷杀戮的味道。为了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一些跨国企业不得不低头推出低端产品来应对竞争:P&G推出9.9元人民币的软度来反击鲍斯的进攻;东芝、飞利浦和其他高端彩电企业纷纷与创维和长虹等本土企业展开较量;摩托罗拉以超低价格推出了一款新手机,意在夺回失去的中国市场领导者地位;在微波炉市场,跨国公司也倾向于在低端和低价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等等。可以想象,在残酷的价格游戏背后,往往是对产品质量的漠视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经济短缺的国家,人们的需求很简单——吃饱喝足。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成分是否有标记,包装是否环保,广告语言是否可以接受,这些都成为人们拒绝商品的原因。这种信任危机以前很少发生。这并不是说这些公司以前没有问题,而是问题一直存在。他们之所以被曝光至今,唯一的原因是中国消费者日趋成熟,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盲目崇洋的心理也在向自觉理性消费转变。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社会和市场的日益成熟,跨国公司应该提高其行业标准,但大多数跨国公司仍然停滞不前,继续采用双重标准。例如,一些品牌食品承诺不在欧洲市场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在中国市场销售转基因食品;例如,在雀巢的“金牌增长3+”奶粉被发现超过碘含量后,这家世界知名的食品公司一直采取强硬态度。首先,它否认这个问题,推卸责任。在舆论的压力下,该公司勉强向消费者道歉,并拒绝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只换不退”...难怪面对不再轻易购买的消费者,冲突会以信任危机的形式频繁爆发。更糟糕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运营模式显然是一种商业歧视:跨国公司在sk-ii和东芝电脑事件中犯下的一些错误永远不会在自己的国家发生;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消费者维权意识相对不成熟。一些跨国公司抓住了这两个弱点,在中国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不如其他国家执行的标准严格,这是跨国公司品牌危机频发的内在而深刻的根源。
长期以来,这些跨国公司一直被人为地蒙上一层光环。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他们就享受着“超级国民待遇”:在投资政策方面,他们可以享受到一些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优惠政策;在许多政府部门的意识中,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美丽的外表”,因此它们的超国民待遇和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往往可以阻止它们化大为小。正是受这种心理因素的驱动,跨国公司要么高高在上,危机四伏,“你能对我做什么”和盛气凌人;要么态度低调,敷衍了事,并“无可奉告”,试图逃脱惩罚;要么被动地接受它,要么甚至“变节”或“不同的声音”都会被传递给媒体。媒体越是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就越感到神秘,越是需要弄清真相,危机就越大,声音就越片面,甚至政府出面协调,这最终让跨国公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公众知情权的蔑视。
亨氏可以在欧洲和美国等15个国家主动撤回其产品,并敢于在中国停滞不前,直到测试结果出来,并在各方面为自己辩护;宝洁公司在消费者质疑其广告词“皮肤年轻12年,细纹减少47%”涉嫌虚假欺骗后保持冷静,直到消费者将此告上法庭,他们才勉强回应;当相关部门明确告知消费者奶粉不合格时,雀巢没有及时提醒消费者,而是让不合格产品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半个多月;广州麦当劳“消毒水”事件后,麦当劳闭口不言,没有及时向公众做出合理解释……危机后这些跨国公司最一致的反应是:沉默还是沉默。
应该说,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中,我们不希望也不会以狭隘、守旧和民族的方式对待和要求这些跨国企业,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和市场规则不断完善的社会中,包括跨国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更加尊重消费者和社会。
灵活且高度本地化的机制使三洋在大连的商业业务取得了成功。三洋电气的商业企业在中国有16家合资企业...
标题:探析温州模式蕴含的转型惯性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79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处理好企业中的人本关系
下一篇:中国炒股家庭 并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