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08 15:31:02阅读:

本篇文章2263字,读完约6分钟

高度的经济一体化标志着经济区的形成,沪、苏、浙、皖一体化的全面深化标志着超级经济区正在形成。从内在机理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系统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子系统。系统集成是基础,运输集成是支撑,市场集成是核心(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业集成是关键。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制度合作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他方面,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交通运输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交通一体化

回顾历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以交通一体化为支撑的: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仍处于“铁路时代”,主要依托沪宁合线和沪杭甬线,连接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和合肥等主要城市,支撑传统的“Z”型结构;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进入“高速公路时代”,主要城市通过高速公路形成交通走廊,但覆盖整个区域的高速公路网尚未形成,主要城市和其他节点只能通过低等级公路连接。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2000年后,随着一系列跨海大桥的建成和开通,长江三角洲进入了“桥梁时代”,彻底打破了江、湖、海对沪宁杭甬传统“Z”形结构的限制。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纵深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逐渐开放。特别是2008年苏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使长江三角洲的南北两翼更加丰满,带来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版图的重构:苏通大桥开辟了一条新的北翼跨江通道,辐射了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彻底改变了目前“南不通”的局面;杭州湾大桥将上海和宁波之间的陆地距离缩短了120公里。依托宁波,上海可以辐射浙南更广阔的腹地。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2010年后,长江三角洲已经大步迈向“高铁时代”。国家高速铁路“四纵四横”格局中的“两横”和“两横”汇聚于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促进了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尤其是沪通城际铁路(上海至南通)、涟源盐城城际铁路(连云港至盐城)和甬台温城际铁路(宁波至台州、温州)的建设和互通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加权最短出行时间,即从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的最短时间距离,作为可达性系数来衡量长三角各时段的可达性水平。可达性系数越小,反射可达性越好。通过计算,长江三角洲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可达性系数分别为223.03、187.84、136.37和82.20,反映城市间差异的可达性系数标准差分别为3.91、3.46、2.49和1.51,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从整体水平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可达性得到了全面提高;从内部结构来看,城市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周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了长三角从极化到均衡的发展。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市场整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市场一体化符合“一价定律”的基本原则,即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市场竞争可以消化潜在的套利机会,并使区域相对价格趋于趋同。

首先,商品市场的一体化。从1990年到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总体上趋于一致,逐渐趋于平稳,最终在两极地区趋于稳定。其中,1990年为0.000587,1995年为0.000692,2000年为0.000411,2005年为0.000204,2010年为0.000185。这表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不同地区间市场壁垒的弱化导致了无套利区间的缩小,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第二,要素市场整合。以劳动力市场为例,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发现2000年后长三角城市间平均工资的收敛系数为负,即城市工资增长率与初始工资水平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地区间要素流动和市场竞争促进了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的转移,使得城市间的工资水平趋于趋同。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得益于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向区域合作正常化机制的升级和不断拓展,有效打破了地方保护和行政边界造成的市场壁垒。随着中国在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融入全球市场体系。上海明确提出了“服务长三角”的发展方向,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省市也开始在“接轨上海”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市场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工业一体化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整合程度是通过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来衡量的。2004年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平均水平连续7年上升,2010年达到0.795,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同构。

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相似性呈现出两侧高中间低的U型趋势。考虑到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U型两边的产业同构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世纪初,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主导阶段。由于产业链较短,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不明显,产业同构往往意味着同质竞争。现阶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表明这种同质竞争阻碍了一体化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逐步转变,产业链不断加长,单个区域已不能完成所有生产环节,只能专注于大产业下的细分领域,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已经形成。2004年后,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高,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同构成为整合的基础。长三角整体进行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集群优势。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葡萄酒是一种文化。”郭双伟看到了作者的第一句话,这样定义它。他说:“6000年前,山西省兴化村的酗酒者就出生在兴化村...

标题: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6378.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