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期待“高性能”救赎
本篇文章4854字,读完约12分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钢铁生产国。然而,当粗钢产量达到新高时,困扰中国钢铁业多年的低附加值、低毛利率等老大难问题始终挥之不去。进入“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也迎来转型机遇。据权威人士介绍,即将出台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是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要方向,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同时加强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和上下游的协调发展。显然,走高附加值之路符合钢铁行业的长远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开发高性能的钢材,这是备受期待的?如何推广它?你能帮助整个行业摆脱低迷吗?有一个谜题尚未解开。
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6亿吨,2011年将超过7亿吨。当传统钢铁产能面临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瓶颈,并被大规模淘汰时,高性能钢铁产品将成为行业突破资源、环境和能耗束缚,实现品种和结构转型的突破口。
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不仅将高性能钢材列为政策支持的重点品种之一,而且在即将到来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中,高性能钢材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苗志民透露,钢铁产品升级应该在“十二五”期间首先推进。对于“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主要是提升档次和稳定性,全面推进钢材标准升级。对于“高性能”钢材,重点是加强应用,同时鼓励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开发高端钢材,支持特殊钢企业发展。
据了解,国家将通过减税、补贴和重大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钢铁企业研发、科研成果产业化和相关配套设施开发。一些业内人士估计,支持资金将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即数千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高性能钢的开发和应用涉及许多工业领域。从钢铁行业的角度来看,高性能钢材几乎涵盖了钢铁产品的所有高性能产品。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兼首席分析师迟敬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高性能钢材主要是指重点钢材品种,包括“量大面广”的用途。高性能钢筋等品种还包括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品种,如汽车钢板、齿轮钢、高速列车移动轨道、车轴、高压锅炉钢板、海洋平台用钢和石油
以特殊钢为例,早在今年年初的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指出,特殊钢的重点方向将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洋石油开发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特殊钢、大型特种性能船舶、节能环保车辆、UHV电网。
显然,当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传统的“钢筋+水泥”的粗放式投资已经逐渐下降,下游交通、机械等行业向高端需求的演进正在推动钢铁行业品种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一些高端钢铁产品正面临国内生产疲软,仍需依赖进口。“国内部分品种钢材进口量较大,国内产能不能满足需求。”联合金属网(United Metal Network)分析师胡艳萍指出,国内生产的普通钢材占较大比例,一些冷轧产品、镀锌产品和硅钢产品也依赖进口。
但总的来说,高性能钢材一直是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主要依靠进口的钢铁产品越来越少,但有能力生产高性能钢的企业仍集中在少数大型钢铁集团。“在中国能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不多。有些品种可以由大约十家公司生产,有些甚至只有一两家。”迟京东表示,目前只有宝钢、鞍钢、武钢和首钢能够生产汽车用冷轧薄板,而其他企业还没有达到这个能力和水平。特殊钢产能主要集中在上海宝钢和东北特殊钢。
据了解,宝钢(600019)作为中国领先的钢铁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和造船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东北特殊钢是中国特殊钢的“大生产商”,在模具钢、汽车齿轮钢和高温合金轴承钢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此外,WISCO的高级取向硅钢、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车轮用钢、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货舱用耐腐蚀船板、太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强度新兴不锈钢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产业关联岌岌可危
“十二五”期间高性能钢的发展迫在眉睫,但行业内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的关系尚未理顺。如何使钢铁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钢材得到实际应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促进生产与需求的互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司副司长徐文立指出,高性能钢材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难以推广。企业和行业协会难以有效协调各方关系和利益。要依靠政府力量协调推进,建立跨行业合作促进机制。
“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面临升级,高性能钢的推广将主要以产业联动的形式进行迟敬东表示,他将借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模式,共同推广高强度钢筋,并与汽车、造船、发电、机械等行业成立推广协调小组。从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应用,到使用标准的修订,都要通过产业间的联动和战略合作来进行推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正与装备司合作,在造船业建立合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推进汽车、家电、石油、铁路等领域高性能钢材合作机制,推进钢铁行业和重点钢铁行业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
产业联动的口号是针对高性能钢材推广过程中“产业间缺乏联动机制,产业间单打独斗”的头号症结。
事实上,仅从生产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钢材产品结构优化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钢铁工业的自给率从2001年的84.3%提高到2010年的97%,开发了一批高性能钢材,如高强度建筑钢板、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高强度汽车板、航天器用合金材料、抗震建筑用高强度螺纹钢筋等。
由于自给率的提高,中国大多数钢铁产品已经能够独立生产。据中国钢铁协会消息,从进口情况来看,1000多万吨国产品种与进口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存在差距,其余基本可以独立解决。但是,目前的问题是高性能钢材的推广需要生产端和客户端的双向合作,目前高性能钢材的使用率较低。
以建筑钢材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钢筋产品分为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三级和四级钢筋具有高强度、好韧性和高抗震性能。ⅲ类钢筋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被广泛使用,而ⅱ类钢筋仍主要在中国使用。
推广三级钢筋和淘汰二级钢筋的呼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但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实施。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下游建筑行业仍习惯于采用二级钢筋作为主筋设计,导致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无法与厂家联系。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要求从今年7月1日起在国家重点工程中使用三级钢筋。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共同建立了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协调机制,促进了《钢筋混凝土用钢标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衔接。设计规范一旦修订,三级甚至四级将被“强制”使用,从需求侧推动钢材升级,从而带动国内建筑钢材行业的发展。业内人士指出,2010年中国钢筋总产量超过1.3亿吨,其中400兆帕及以上的高强度钢筋产量约占37%。如果三级及以上钢筋的消耗比例增加30%-50%,至少可节约1000万吨钢。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螺纹钢、热轧带钢和热轧硅钢将逐步淘汰,市场将分别空出7800万吨、4541万吨和58.5万吨。另外,钢板的消费量为4000万吨/年,其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量仅占5%,产品开发非常广泛。
该行业短期内仍将面临压力
高成本、高能耗、低附加值、低毛利率...这一直是困扰钢铁行业的“慢性病”。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高性能钢材的发展目标将推动行业升级。然而,钢铁行业在短期内仍面临原材料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压力。
“发展高性能钢材和升级产品是该行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然而,从短期来看,控制生产成本和管理财务成本仍然是钢铁行业的紧迫问题。”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指出,铁矿石价格过高导致的原材料成本过高,已成为影响行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中国钢铁协会数据,今年1-7月,中国进口铁矿石3.89亿吨,同比增长7.81%,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162.76美元/吨,同比增长37.79%。根据这一计算,中国进口铁矿石比去年同期多支付211.01亿美元,相当于多支付人民币1371.95亿元,是大中型钢铁企业同期实现利润的2.1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卡斯特尔董事长罗炳生表示,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是整个行业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全球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这使得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反过来,矿业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显著提高。”罗炳生指出,今年上半年,淡水河谷实现利润132.8亿美元,必和必拓实现利润130.8亿美元,均超过中国钢铁行业利润总额,这是极不合理的。进口高价铁矿石已成为钢铁行业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铁矿石价格高是该行业利润率低的主要原因,那么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管理财务支出水平就是另一个吞噬利润的“罪魁祸首”。1-7月,大中型钢铁企业实际发生财务费用348.46亿元,同比增长33.51%,占销售收入的1.65%。
针对这些问题,罗炳生指出,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海外铁矿的投资、开发和参与,提高海外参股矿山的比重。同时,规范进口铁矿石的市场秩序,做好进口铁矿石的代理制度和进口铁矿石的流程管理。此外,钢铁行业应控制财务费用的大幅增长,减少总的实物库存,减少资金占用,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率。
转型还需要上游和下游的努力
□我们的记者于萍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矛盾”:一方面,粗钢产量一再增加,而钢铁企业的利润却一直在下降;另一方面,结构性调整的呼声不断,但低端产品的供需依然旺盛。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行业本身。作为工业发展的缩影,钢铁工业的转型离不开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努力”。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粗放式发展导致的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据估计,粗钢产能过剩约为1亿吨,特别是大量低端产品充斥市场,这使得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目前,该行业的毛利率不到10%,是国民经济中利润率最低的行业。这与不断上升的产出规模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尽管钢铁行业一直强调产品结构的调整,但R&D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仍然落后,部分品种的钢材和特殊钢由于国内产能不足仍需大量进口。
这种品种供给结构的形成与下游供求关系、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变化有关,这可以从各种钢材品种的产量变化中看出。由于国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强,上半年优秀人才产出同比增长14.97%。另一方面,由于汽车消费增长受到抑制,板材需求增长明显减弱,尤其是冷轧产品需求不容乐观,上半年板带产量仅增长9.34%。
事实上,中小企业是优秀人才的“主力军”,比如建筑钢材的生产。在国家公布的落后企业名单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这导致了落后淘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重视和引导下游需求是钢铁行业平稳转型的重要因素。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普钢的需求将逐渐放缓,汽车、机械、石油、电力等行业的发展将带动高端钢材需求的增长。因此,钢铁行业产品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结合更为重要。
要解决这个问题,上下游调整节奏、协调节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一些高附加值钢材虽然有生产能力,但下游需求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或者使用标准不匹配,导致推广困难。此外,一些行业主要依靠进口或国际合作发展,产品设计中使用的钢材依赖国外钢材标准,这使得用户不得不进口国外钢材。因此,不仅钢铁产业要转型,下游重点钢铁产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也迫在眉睫。
有识之士指出,钢铁行业可以与下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终端用户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推广机制,建立高性能钢材应用示范平台,加强钢材产品标准升级,推动下游钢材设计规范同步升级,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十二五”期间,在探索高性能钢材品种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推动生产、应用乃至产业间合作,但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需要企业进行稳定的投资。
标题:中国钢铁业期待“高性能”救赎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854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