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国企改革30余年历程回顾 顶层设计出台开启新篇
本篇文章3517字,读完约9分钟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李金磊)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天对外发表了《深化国有公司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千呼万呼的国企改革高层设计终于公布,为新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回顾了国企改革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企改革经历了扩大公司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抓大放小”、战术改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阶段。 在持续的改革中,国企虽然发展迅速,但垄断腐败、低效率高薪等争论也是外部的恶疾。 随着方案的公布,这些问题有望在新的国企改革中取得突破。
开始阶段: 1978年-1992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也进入了起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的要点是“扩大权利让利”、“分离两权利”。
1979年7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扩大国营公司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文件,在首钢等8家公司先进行了扩大公司自主权的试验。 之后,飞行员在全国逐步展开,到1980年6月底,全国的试点公司达到了6000多家。
扩大公司自主权的考试被认为是“方向正确,效果显著”,因此1980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关于扩大公司自主权考试实务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从1981年开始扩大公司自主权
1984年国企改革迎来了比较重要的一年。 那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国有中坚公司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释放我们”,要求国有公司进一步放权。 5月,国务院发行了《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公司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移交了权力。 当时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公司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提出“建立国家与全民体制公司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公司自主权。
《决定》强调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使公司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拥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快速发展的能力,成为有一定权利义务的法人。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激活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等多家公司的多种经营方法。 1984年,“承包国有公司第一人”马胜利毛推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备受关注,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逐渐宣传。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78%的全民制公司实施了承包制。
承包制依然属于放权转让的范畴,但其普遍执行是从计划经济下的国营公司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公司转变的第一步,公司初步完成了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 但是,承包制中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没有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国企改革的道路也才刚刚开始。
探索阶段: 1993年-2002年
经历了80年代的“投石问路”,进入90年代,国企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前进,90年代后半期经历了“抓住大放小”,战术改组带来的阵痛。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个问题的决定》,对迄今为止的国企改革进行了概述:“十几年来,采取了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法等措施
《决定》首次提出“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是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国有公司改革的方向”,“进一步转变国有公司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确,
确定“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方向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国有公司的改革作出了更重大的部署。 “要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住大东西,着眼于解放小东西。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术改组,“鼓励合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合作和再就业工程,形成公司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抓住大放小”的战术阶段。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经济进入诉讼不足的经济周期,许多领域、产品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国有企业财务状况触底。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目标是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使许多国有大中型亏损公司摆脱困境,到本世纪末许多国有大中型中坚公司初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国企改革从1998年进入了三年的攻防阶段。 1999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迅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国企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战术上调整国有经济部署,多次后退,多次做,多次“受益匪浅,
在战术改组过程中,国企职员经历了下岗分流的阵痛。 但是经过努力,国有企业三年摆脱困境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到2000年末,1997年损失的659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大中型公司减少了70%以上。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实现利润2392亿元,是1997年的2.9倍。
进展阶段: 2002年-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企改革步伐变得“平稳”,侧重点进入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显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受一切权益,统一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管理资产与管理人、管理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之后,2003年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也设立了各级国资委,在原来的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多头管理、无人责任的状况发生了变化,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了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制约机制,其他政府部门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完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个问题的决定》,“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混合全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
《决定》还要求完全的国有资本有后退、合理的流动机制,国有资本越来越投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和重要行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由于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年初,当时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全国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企业制股份制改革,许多国企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 从2003年到2003年,全国企业(金融类公司除外)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上交税金年均增长17.6%、25.2%、19.4%。
深化阶段:年至今
随着年新政府成立,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术,国企改革也因此进入深水区,重视在监管、产权、经营等多方面全面深化改革。
这时,国企改革面临的背景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国有公司总体上与市场经济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公司,数据显示,47家中央公司全年进入世界500强 但是,国有企业仍有一些需要处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国企仍面临诸多挑战:有点公司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现代公司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必须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必须进一步提高。 有点公司管理混乱,内部人的控制、利益运输、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显著,公司的社会功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处理。 有点公司党组织管党的治党责任没有落实,作用减弱了。
因此,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第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中国共产党中央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下一次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论断,“发展积极迅速混合的所有制经济”、“发展
在“决定”为新的国企改革调整后,国企改革的高层设计也匆匆宣布了。 这期间,年以来,国资委在中央公司开始试行“四项改革”,而且不断推进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上海等20多个省已确定发表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进入年,国企改革得到要点推进。 今年1月,《中央管理公司负责人报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畸形高的中央企业高管报酬迎来了“工资限制令”。
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再党领导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公司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了保障
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吉林长春的考察调查中表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价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现在,经过长期准备,各界等待已久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终于发表了。 这是推进新时期指导和国企改革的纲领文件,从整体要求出发在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迅速发展混合的一切制经济、加强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经过30多年,现在国企改革在这里翻开了新的篇章。 (完成)
标题:热门:国企改革30余年历程回顾 顶层设计出台开启新篇
地址:http://www.zyycg.org/hgjj/2625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