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
本篇文章3058字,读完约8分钟
●长征成为文艺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主题素材,是现代文艺创作的富矿,足以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场所”
●从“礼物”到“精品”的升级,是从“光圈”到“辉煌”的转换,扩展了从一个方向到多维度的叙述视角,从历史的真实到艺术的想象和审美风格的丰富,当今长征主题的影视剧很粗俗。
●一方面加强长征中普通大众的写作,下移视点,拓展主题素材行业,另一方面期待艺术家的“整体思考”,整体认识评价是长征主题素材不可缺少的。
独特而重要的创作主题素材
80年前的秋天,都河畔滔滔不绝,近10万大军,乘坐与民用船临时组装的浮桥渡过中央苏区,走了2万5千英里长征的道路。 两年后,中央红军和其他几支红军队伍在西北高原战胜会师,奔赴抗日救亡前线。 长征在数万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的空前破裂了。 这是80年前红色革命处于低潮时中国工农红军的被动战术转移,但保存了革命火种,充满了信仰、顽强、勇敢、互助的力量,这一壮举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震撼了中国人民,也震撼了世界。 斯诺记者认为,与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术之父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轻松的假日旅行”。 20世纪80年代,另一位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重新走上长征的道路后,写下了“长征是史诗”、“人类活动史上无法比拟”的词句。
成为长征文艺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主题素材,是现代文艺创作的富矿,是足以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记忆之地”。 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长征主题素材文艺创作一直很盛行。 《文革》前陈其通的新剧《万水千山》(后改编成电影)中辅导员李有国在翻雪山前对战友们说的“让革命骑马前进”,成为了当时时代的强音,感动了几代人。 肖华等人的《长征组歌》至今仍经常上演,被誉为20世纪中国人音乐的红色经典。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长征精神,长征主题素材中也出现了新的经典作品。 习总书记在宁夏西吉将台堡红军会师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写下了豪迈的英雄史诗。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风格的生动反映,我们必须不断与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相结合。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必须继续接力、长时间进行,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自己的长征道路。 ”。 如何搞好长征故事,持续发扬长征精神,仍然是当前重要的创作课题。 近年来,纵观长征主题素材的创作,特别是受众众多的电影创作,艺术家们认真研究、解读历史,深入挖掘长征的精神内涵,实现了从高原到高峰的艰难攀登,越来越接近长征的真实历史,看到现在,艺术表现更加鲜明的审美
长征主题影视剧的若干变化
目前长征主题的影视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粗俗表现:一是不断实现从“礼物”到“精品”的升级。 每到长征胜利周年纪念都会掀起长征主题素材的创作热。 庆祝方法的创作是对主题素材的重新整理和梳理,不可否认地对文艺创作生态的调整起到了引领作用。 问题是,如果只是为了“献礼”而仓促制作,作品有可能成为短命的宣传品,主题素材反而有浪费。 只有以敬畏之心不断磨练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现代考验的作品。 幸运的是,从几年前的《四渡赤水》《长征》到近年来的《我的长征》《井冈山》《十送红军》《大会师》等,艺术家们提高了创作的自觉性,将《礼物》创作为“精品”。 长征的大部分重大事情和重要领导人人物空可以说都没有留下白艺术的再现,构筑了丰富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
二是不断完成从“加光圈”到“生辉”的转变。 这是对人物来说。 早期的作品中,特别是对领导人的人物采取加大光圈的方法,从革命浪漫主义的立场来看,可能是必要的,但却远离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近年来,稍微优秀一点的文艺作品,让领导人人物有血有肉,是大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 人物变得更立体后,自然会产生光辉,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空之间。
第三,继续拓展从一个方向到多维度的叙述视角。 现在长征中的大事、大主题等,表现得比较充分。 个人观点,通过独特的故事使小人物反映出大背景,大时代的作品比较薄弱。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所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也有成功地“文运史”“文统事”的例子。 十年前的电影《我的长征》以普通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为主线,串起了整个长征过程的重大事情。 从《我的长征》的片名也可以看出,这是以个人观点展开的文案记述。 湘江突围期间他父亲牺牲的遵义会议由他担任警卫,看到贺子珍失去了爱女之痛。 过了彝区,姐姐竹妹牺牲了,飞过泸定桥,和姐夫终于认识了20多天,失去了彝族哥的达尔火。 强行渡河失去了一个叫连长的好哥哥。 王瑞在几个亲人和战友的牺牲中完成了长征。 它是普通士兵长征的历史,也是民族长征史诗。 前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十送红军》也以小人物的视角再现了红军长征。 钟发、张二光、贺坚、老愚、十一斤……这些普通红军战士形象都有历史真实的身份,有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海归”和江西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 《十送红军》选取长征中的十大事件,以十物语、十个体物、十送的形式形成了其“故事形态”。 一张士兵们和毛泽东的照片,击鼓像花一样结束了故事。 这是美剧和中国以前流传的章回体小说一样杂乱无章的叙事形态,是一种方式上的创新。 不仅如此,其含义、文案的创新也令人印象深刻。 剧中,所有主人公谈论最多的是“死”,这里的“死”不是宿命,而是信念和光从地狱的边界传来,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着死而活”。 用此重新挖掘长征精神,比较有效地消除了长征主题素材的审美疲劳。
四是从局限于历史真实到艺术想象和审美风格的丰富。 长征主题素材中包含着稍重大的革命历史主题素材,有时过于刻板,缺乏艺术想象力,是创作的短板。 在近年的创作中,艺术家们驰骋在艺术的想象中,飞扬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精神力量、动人的真挚。 最近刚播出的6集纪录片《长征》,对历史和现实的丰富解释、思考具有很大的精神冲击力。 曾写过《党费》、《七根火柴》等经典小说的作家王愿坚生前多次强调写红军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诗”,但熟悉艺术规律的作家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创作之路。
期待“整体思考”
向下移动视点,主题素材行业将大幅扩大。 就像长征中对普通大众的写作一样,现有的文艺作品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长征中,人民是红军革命之母,红军一切为了群众,也很依赖群众。 红军所到之处,全心全意为群众工作,帮助穷人翻身解放,广大群众视红军为自己的子弟兵,有些群众称红军为“菩萨兵”。 在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之际,在当地人的帮助下顺利攻占了东川县城。 红军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筹款达6万余元的千人踊跃参军,队伍得到补充,不到一天半就招募了800多名红军战士。 协助红军强行渡河大渡河的船工、护送武器的小分队和长征中的女兵等,是长征主题文艺作品需要深入挖掘的广阔天地。
长征的主题素材创作要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攀登,需要越来越多的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这也可以概括为期待艺术家的“整体思考”。 优秀的作品必然与众不同,是具有生活“整体性”和“整体性”的作品。 卢卡奇认为“整体性”是评价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尺度。 换言之,“整体性”实际上要求艺术家在相互关系中思考问题。 但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冲击下,“整体思维”越来越被取代。 接受后现代理论对整体多而复杂的认知修正,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对明确性的追求。 对长征主题素材的创作来说,对整体的认识和评价更是不可缺少的,是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电影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标题:“人民日报: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2903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