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07 00:52:02阅读:

本篇文章3799字,读完约9分钟

■李成成

抗战时期的重庆钢铁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相继沦陷,同时这些地区的工业遭到封锁。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沿海和沿江的工业企业也相继向西南和西北转移。为了支持抗日战争,他们聚集在后方,成为战时工业生产中心。另一方面,四川成为当时接受外来企业最多的地方,其工业在战前结束了缓慢的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抗战时期四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前线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四川在抗日战争中贡献最大

抗战八年,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做出了巨大贡献,产量居各省之首。据统计,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四川陆军六个集团军、一个独立旅和另外两个军的40多万人奔赴前线与日军作战。同时,四川每年还向其他集团军补充10万至30万新兵力。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根据《抗战时期各省征集壮士人数统计表》,四川在八年抗战期间征集壮士250多万人,占同期全国壮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各省之首。

与此同时,四川在资助和捐赠粮食方面也贡献了最大的力量,这也是中国最高的。据统计,八年抗战期间,国家总支出超过1.4万亿元,而四川则支出4400亿元,约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四川占全国总支出的50%以上,是各省中最高的。后方的食物来源主要来自四川,四川承担了后方三分之一的食物供应。此外,四川还发起了飞机捐赠活动。1944年,中国捐赠了4亿至5亿元人民币,用于购买飞机、大炮和坦克,并安慰前线士兵。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前,四川的现代工业十分薄弱

虽然四川在支持抗日战争中贡献最大,但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之前,四川的经济并不优越,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现代工业仅零星出现在重庆、宜宾等地,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弱。在持续了20多年的军阀混战时代,军阀肆意勒索钱财,摧毁了弱小的工业。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1911年,四川只有103家工厂,到1936年,工厂的数量已经扩大到583家,但这些工厂中以手工业作坊为主,只有一小部分使用现代机器。据统计,1937年,四川只有115家厂矿用电,资金超过1万元,仅占全国的2.93%。

直到1933年刘翔统一四川,他才开始统一四川的行政和财政,经济衰退逐渐好转。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许多企业迁往四川,促进了四川经济、交通、科研技术、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四川的经济发展能力,更有效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企业内迁,四川工业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武汉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的工厂、学校、机构和人员大量涌入内地。当时,国民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来帮助企业完成内部迁移。四川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后方中心,接收和安置了大量的工厂、难民等。,并洗劫了大规模的军械、文物和各种工厂等。数据显示,到1940年,160,000吨军械装备、33,000吨航空空石油、炸弹、设备等。,以及600多家钢厂、兵工厂、纺织厂等。也被紧急送往四川。由此可见,四川在保存国力和发展抗战实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搬迁后,政府部门、工矿企业和学校恢复运转,数千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培训。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先后接收和安置各类机构约57个,各级干部职工约5000人。在工业方面,约有700家工矿企业已迁往四川,10,000多名工人迁入。此外,40多所高校和大约2万名师生也已迁往四川。这些精英和工厂的迁移也促进了四川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据统计,1940年6月,沿海245家私营工厂和矿山向四川转移了9万多吨物资。到1940年底,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大后方共形成11个工业区,其中四川5个。这五个工业区是:酉阳龙潭镇汽车修理、装配和炼油工业区;万县、长寿和涪陵的水电和棉油工业;在沱江和闽江流域的卢希安、内江、五通桥、乐山和自流井建立发电、酒精、制盐、制酸、制碱、造纸、炼油和焦化等工业区;威远地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重庆沿长江,东起长寿,西至江津,北至合川,南至綦江,形成了一个综合工业区。这些工业区促进了当地原始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到1942年,四川的工厂数量增加到1654家,比战前增加了十倍多。而且,从工人数量和资本规模来看,四川在全国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其资本规模甚至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据统计,到1944年底,四川的工厂总数甚至达到了2382家。在这个阶段,四川的工业基础初步形成。许多地区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业的比重和实力,一些小城镇的现代工业也是从零开始发展的。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调入的工矿企业和科研技术人员给四川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四川工业的管理水平,为四川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沿海工厂搬迁后,政府在建厂、贷款、税收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搬迁工厂一定的优惠待遇,促进了搬迁工厂的生产,有效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企业自身也积极加强管理,发展生产,为军民所需的各种产品提供了供应保障,同时也使后方工业得到发展。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军事工业发展迅速。抗日战争初期,武器工厂成功地向内转移,迅速恢复了军事生产能力,使大量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运输到前线,常规武器的产量比以前显著增加。此外,由于战时兵器工业的专业化调整和技术改造,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根据战争的需要,高射炮、枪榴弹和投掷手榴弹等新武器也被研制出来。战时,四川军事工业不仅能生产普通枪支,还能生产战斗机、中型运输机和高级教练机。军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业。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战前,四川机械工业以作坊为主,设备落后,规模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只能进行简单的机械修理,制造少量的机器和配件。战争期间,机械厂迁至四川,拥有10000吨设备和4000多名技术人员,构成了战争期间四川机械工业的支柱。它的车床、枪支和弹药在支持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时,四川机械工业不仅保证了产品的产量,而且使四川机械工业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得到开发和生产,促进了战时其他行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钢铁工业得到了显著改善。1942年,全区新建炼铁厂114座,四川达到44座,占38.6%;有10家炼钢厂,四川有8家。大量钢铁厂向内迁移和新建,使四川成为后方钢铁生产的中心。战前,四川钢铁工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土法开采铁矿和冶炼铁。一批规模大、设备齐全、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钢铁企业在战时搬迁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新的炼铁、炼钢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钢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据了解,当时四川能够生产各种优质钢材,这些钢材弥补了进口钢材的一些不足,进口钢材被广泛用作军工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钢材原料。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当之无愧的钢铁生产中心。

一个全面的化学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在向内陆迁移之前,化学工业通常集中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四川,化学工业很落后,只有几个小作坊生产颜料、药物和火柴等简单产品。搬到四川的几十家化工厂,带来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其中,李咏碱厂搬迁后不久就开始生产化工产品,纯碱产量达到2000多吨。在侯的领导下,侯发明了制碱法,大大提高了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液的排放。九大盐厂迁入自贡后,利用自贡盐厂的资源和技术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为抗战时期的军事和医药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南洋归国华侨在重庆创办的中南橡胶有限公司已在广元、成都等地建厂,填补了空战时后方工业的空白。四川还开发了乐山木材蒸馏厂、四川嘉华水泥厂和长寿中国火柴原料厂。随着各种化工厂的建立和投产,四川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化工体系。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四川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如煤矿和天然气。抗日战争期间,能源工业也迅速发展。例如,中福煤矿和天福煤矿合作后,该煤矿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年产量达到40万吨。与川南夹阳煤矿合作后,年产量已达到10万吨左右。此外,战争期间,四川省总装机容量约为3万瓦,年发电量约为2.6亿千瓦时,是战前的25倍,居当时全国第一。发电厂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水电站也已建成。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轻工业引进机械和设备。抗战前,四川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工业的比重逐渐高于轻工业。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轻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以前,四川的纺织工业主要是手工,生产效率低,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据了解,当时迁入的纺织企业和机械设备有66%落户四川,为四川纺织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人员的内向迁移和纺织需求的大幅增长也导致了纺织厂的投资和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产品种类、产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保障军民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轻工业中,制糖业紧随其后。当时,四川的甘蔗资源相对丰富,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制糖机械设备被制造出来,制糖工业得以顺利发展。到1941年,四川不仅有700多个棚户和2000多个手工制糖糖厂,还新建了9个糖厂,有效地扩大了糖厂的产量和品种。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此外,四川的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内向型企业的推动和社会需求的刺激下,13家机器造纸厂从1945年战争前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每月生产能力为300吨。

抗日战争时期,各种企业的内迁促进了四川相关产业的发展,工厂数量、工业门类、技术、质量、产量等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四川落后工业迅速发展,在抗战时期奠定了四川工业在后方的重要地位,并逐渐形成了近代四川工业的基础。

标题: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84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