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的国际生存
本篇文章4136字,读完约10分钟
一方面,中国在过去20年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奇迹,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经济竞争力主要因素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引发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频繁的贸易争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制造业萧条和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从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看,中国企业似乎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然而,中国的竞争力主要由企业竞争力组成,在世界经济论坛和世界竞争力评估权威机构《2003-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名列前茅。中国当年的增长竞争力指数比上年下降了4位。如何认识这种现实反差?
国际产业链挤压下的中国企业竞争力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各个地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招商热情。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热情很高,因为它们能有效地解决地方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它们只是gdp长期发展观下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然而,吸引投资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一个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其他国内企业市场的拥挤是该地区吸引投资的一个未负担的外部成本。这种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加剧了地区间吸引外资的竞争。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利用其管理体制和技术,吸收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不足等因素,降低生产成本,迅速扩大出口,成为大量“中国制造”的主要供应商和争端制造的主体。世界上大量的“中国制造”只表明生产的原产地是中国,而制造企业的主体是西方跨国公司。据介绍,2004年1月至11月,上海外贸出口“同比增长49.78%”,外资企业“占同期外贸出口净增总额的75%。”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朗讯门户暴露出的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网络的传统,以及跨国公司在苏丹红事件中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的漠视都是其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分配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尤其是在其产业链中。这种地位和权力来自于企业垄断的生产经营要素。现代产业链由投资、R&D、制造和营销四个环节组成,相应形成金融中心、R&D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其中,金融中心、R&D中心和营销中心掌握着三大垄断生产经营要素:资本、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从而共同控制着整个产业链,而被控制的对象是制造业。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分配权,而制造业是消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最多、剩余价值最少的部门。
因此,由上述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构成了分割剩余价值的“市场权力结构”:拥有垄断资本的金融中心和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R&D中心构成了这一权力结构中最强大的部分,分割了最大的剩余价值。掌握了市场网络的营销中心控制着剩余价值的实现路径,同时也拥有重要的剩余价值分配权。制造业分配剩余价值的能力最弱。处于产业链底部的低端制造中心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部门,其生产经营收入只能维持其生存。生产力系统中这一产业链的国际化产生了国际生产关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权力结构。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利用其先发优势,拥有巨大的国际垄断资本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并控制着国际营销网络,从而掌握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决策权——归根结底,掌握着剩余价值分割的优先权。然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大多处于资源消耗高、利润回报低的低端制造环节。在国际产业结构中,中国不仅缺乏国际金融中心、国际R&D中心和国际营销中心,也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市场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使其沿着低端制造业、低劳动力价格、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方向增加产值和获取利润。低工资、低资源价格和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沿着这条道路发展,将使中国企业更加依赖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部门,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传统与中国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横向的国际产业链,还取决于企业成长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在这种文化传统中走过的历程。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及其导致的腐败,使一些中国企业陷入了利用行政权力谋取利益的“路径依赖”。它通过扭曲的市场秩序成为一些企业的所谓“竞争力”,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中国传统文明对编织网络的偏好很容易形成一个既光荣又极具破坏性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竞争对手排斥在网络之外,从而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它的负面影响是:
首先,这种路径依赖导致误导企业创造力,忽视技术创新。人们的智力资源主要用于创造和建立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领导者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业务运作和创新上,而是拉关系、走后门和其他不公平的方式。企业很大一部分资金不是用于提高长期竞争力的项目,如引进先进技术专利、培养人才技能和创新人才,而是用于商业关系网络。这种内部资源的不当使用必然会导致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停滞甚至下降。
其次,这种路径依赖导致土地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滥用。市场机制原本剥夺了劣势企业使用资源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市场上可能出现局部逆向淘汰机制,劣势企业可能驱逐优秀企业,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自然环境和社会公共环境,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依靠这种网络给企业带来的虚假“竞争力”,企业只有在扭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赢得暂时的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wto规定的开放进程的逐步完成,这些企业将日益面临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
旧模式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极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相对滞后是中国企业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内网络的表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尚未对国际市场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国际市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低价中国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相对落后并存。然而,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第一,中国企业继续沿着牺牲资源和环境、保持低劳动力成本的道路发展,这种发展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水平,无法支撑中国的整体经济繁荣;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弱会使中国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达到惊人的水平;环境污染的累积恶化将使我国许多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持续下降,这种情况将使我国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无法继续生产;低工资导致工人自愿失业,工人长期无力投资人力资本导致结构性失业。这两种失业将使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的中国也面临劳动力资源使用的限制。第二,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剧将阻止中国企业以这种方式扩张。主要是因为进口大量重要资源会对国际资源价格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其他进口国的利益。一些大国可能会对中国采取各种遏制措施,这将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障碍。
因此,许多中国企业正接近不能继续依赖过去发展道路的时候。这条发展道路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迟早会达到极限。
打破路径依赖,
探索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
上述路径依赖——国际产业链所决定的“两低两高”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网络文化传统所产生的依靠权力体系来经营企业的路径依赖,正迫使许多企业陷入危机,迫使企业“堵塞老路,开辟新路”。
1.寻找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理论
如上所述,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良性的发展循环,可以借助自身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现扩张。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使得这种扩张成为现实。这些跨国企业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并且在软环境中有符合市场规则的做法和习惯。此外,跨国公司依靠自身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来制定对西方跨国公司有利的游戏规则,并通过在世界上获取高额利润来巩固自己的实力。在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中,政府充当企业扩张的后盾,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跨国企业则通过其经济优势在各国获取利润。然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不公平的角力,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重量级,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到规则的约束,而跨国公司可以垄断规则的解释权以获取利润。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小政府是好政府,它不仅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因为它们的企业不再需要政府保护,而且还通过雄辩的理论说服可疑的发展中国家为跨国企业打开信心占领市场的大门。当他们试图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自己的理论时,他们试图“踢掉使他们达到顶峰的梯子”,但这些理论的全球扩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好事,而是灾难。如果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保护其弱小的民族企业,不利用国家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那么其企业的萌芽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其演进和竞争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这些自由派学者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和政府机构改革带来的路径依赖导致的低绩效,夸大政府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失误,使政府感到怀疑和茫然。诚然,政府应该改变和改善其管理角度、管理模式和管理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出现问题就可以放弃,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因此,从理论上寻求企业发展的新路径势在必行。
2.在实践中堵塞老路,开辟新途径,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建立各种制度来阻止企业走老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重生。例如,改革官制,切断官商关系网络,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步入法治轨道;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取缔附庸经济。在此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下措施: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控制土地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使土地不再成为一般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第二,以人为本,制定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低工资、低福利和低生产保障不再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和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在新的产业链中开辟新的道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正确途径,归根到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工业化新路。这条道路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第二,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第三,扩大中国企业资本的全球发展。
加强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联合开发。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是国际合作造成的,而是合作不足造成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进入中国的“渠道”重要性下降,外资企业逐渐从合资合作转向外资企业,导致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由于合作不够,中国企业仍然是“纯粹的中国人”,企业的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力和自然资源都是中国人,容易与其他国家的企业产生“零和博弈”关系,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裁和国际产业链的挤压。一个企业在资本构成、技术、人员和自然资源方面越国际化,就越容易避免国际风险,因为对它的制裁直接损害了受制裁国家本身的利益。因此,为了确立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新地位,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对旧发展道路的依赖,中国企业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地优秀企业的合作。
标题:中国品牌的国际生存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7016.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李乐泰画展在山东薛城举办
下一篇:冷观汽车行业合同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