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09 14:47:02阅读:

本篇文章1636字,读完约4分钟

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政策性融资备受期待。

近日,CCID投资顾问公司发布了“循环经济政策融资系列研究”的成果,指出目前国内银行贷款审批严格,多层次资本市场仍不完善。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争取政策性融资。

近年来,融资渠道有限但资金需求巨大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协调政府经济目标和市场运行手段的双重特征,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然而,随着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的瓶颈。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在此背景下,规范和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引导其在投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迫在眉睫。

政策融资路径

自今年7月31日以来,中国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审计有一个超过2个月的空窗口期。9月24日重新启动审批后,只有四家公司参加了会议,出席率只有25%。业内普遍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独立选举委员会打算收紧企业会议的规模。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上披露的信息,截至10月12日,有多达819家公司等待上市。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相对而言,针对性强、金额大、成本低、时间短、风险低的政策性融资已成为满足相关企业融资需求的另一种替代方式。

然而,这条道路往往被企业所忽视。

投资咨询副总裁傅在接受《中国企业报》采访时表示,许多企业对政府的扶持政策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使用了。因此,政策性融资是一种经常被企业忽视的融资工具。

CCID投资咨询公司总裁张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现了金融手段和金融手段的有机结合。在融资层面,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财政“还贷”和财政“还贷”的双重机制。在投资层面,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既有金融投资项目的非营利性和风险性“硬担保”,又有金融投资项目的盈利性和效益性。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政府与市场、金融与金融、有偿与无偿的有机结合。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傅认为,企业应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争取政策贷款、政策担保、无偿补贴、财政贴息、专项扶持资金等财政支持,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随着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需求将不断增加。

CCID投资咨询公司城市投融资部分析师姜晶晶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发展中面临发展刚性,存在投融资缺口;单一资源和不可持续的融资方法;多重支出,利润来源难以保证;过多的债务、未来结算的困难等。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事实上,平台的财务压力不仅来自于投资需求大和融资渠道窄的矛盾,也来自于平台高投入和低收入的矛盾。为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平台需要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收益低的基础设施项目。然而,高投入、低收益的投资项目使平台无法获得利润和收益,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地方融资平台

创新驱动的道路

虽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因其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备受诟病,但其相对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便捷操作和巨大的融资规模仍使其具有适用性。专家认为,相比之下,开发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近年来,按照“产品集中于大型企业、市场集中于名牌产品、资源集中于优势企业、效益集中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律,一些区域性企业面临着竞争力不足、区域约束明显的发展瓶颈。因此,各地必须加快培育和壮大地方龙头企业。

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可或缺,探索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平台与地方企业发展的联动成为各地培育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家指出,要想真正以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来实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姜晶晶认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寻求更大的空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第二,积极参与民生建设,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获取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等投资收益;第三,与政府股权基金合作,根据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通过风险投资运作获得收益,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标题:打破模式擎肘 政策性融资路径再探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747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