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03 03:02:57阅读:

本篇文章4930字,读完约12分钟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经营模式和战略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的有效突破。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了“2009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各种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27.49%和31.21%,高于2005年至2009年20.79%和18.73%的平均增长率,但总利润同比下降18.7%。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增长背后隐藏着担忧。目前,中国制造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相当一部分企业应对危机和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核心技术的缺乏和相对落后的产业创造力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制造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和高度,遵循与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打造长期竞争力,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和实施步骤,不懈努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第一,注重自主创新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曾指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秘诀之一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即把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在整个行业中建立独特的东西。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创新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首选。这一点已被国内外无数案例反复证实。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许多工业企业仍然保持稳定的经营状况,一些企业的出口也逆势增长,如华为和柴蔚。原因是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因此,这是中国制造业化危机为机遇、注重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1.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在R&D的投资一直不足,在R&D的能力一直较弱。以汽车行业为例,以国有企业为龙头的中国汽车行业在R&D的投资很少,占其销售收入的不到2%,而国外一般花费5% ~ 10%。以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为例,R&D比率在2004年(1.88%)、2005年(2.29%)和2006年(2.41%)连续三年上升后,2007年和2008年的值分别为2.13%和1.95%,然后下降。这无疑不利于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企业应摆脱各种因素的影响,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的激励导向,通过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纠正现行薪酬制度激励弱化的现象,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科技编辑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2.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

在当前的环境下,创新仍应以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为基础。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的同时,必须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条件成熟时,应尽快从简单引进模式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3.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

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个R&D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企业的任务。为此,首先要做的是“创新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种企业文化。”要塑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深化对自主创新价值观和理念的理解。应该鼓励尝试,允许失败,这样才能有成功和持久的创新。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4.完善自主创新的形式和结构

从横向看,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合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从纵向来看,企业应与产业链中的同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共同开展R&D活动。国内外已有许多案例。例如,信息产业领域的IGRS产业联盟涵盖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第二,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战略转型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它不能满足于成为一个世界工厂。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只有掌握了R&D设计的前期和品牌营销服务的后期,才能占领高利润,而劳动密集型的中间生产环节是整个价值链中利润最少的部分,容易被成本优势较低的同行所取代。因此,为了提高发展质量,中国制造业应该逐步改变以制造和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应该将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产业转移到邻近的不发达国家,或者从国内发达地区转移到国内不发达地区;从企业层面来看,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分割产业链,将核心部分留在企业内部,在全球范围内有选择地转移或外包制造环节等非核心部分。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目前,管理学中流行的“去制造”最能解释这种模式。“去制造”的道路绝不是一条。在“R&D、采购、制造、营销和服务”的链条中,“去制造”的路径通常将资源集中在R&D或营销和服务上,制造活动在企业价值组合中的比例下降。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在国际上,选择“去制造”的企业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生产外包,即他们只设计,甚至样品都由铸造厂生产。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和美国耐克公司没有生产能力,专注于品牌和营销;另一种是部分外包,只有当产品形成时,才会寻求原始设备制造商。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当然,“去制造”更多的是价值链的完善和延伸,而不是放弃制造,但制造过程产生的价值明显下降。实施“去制造”后,企业的能量可以从对制造规模的追求中释放出来,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本管理,如吸引优秀人才、整合R&D和渠道、进行产业整合等。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第三,实施流程再造和柔性生产

尽管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它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制造业绝大多数是纺织、服装、鞋、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和市场容量决定了未来的制造业结构必须是多层次的。因此,这些行业将长期存在,必须加以改进。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的附加值低。对于这些传统制造业和技术成熟的行业来说,产品创新无疑是永恒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接近和趋同的情况下,努力的重点方向应该是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有两种方法需要考虑: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1.实施流程再造

在制造技术相对成熟且短期内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新技术或重组生产组织,创造性地运用成熟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中国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海尔集团。在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中,首先,从物流开始到最终生产,都是按照“订单流程”生产的。也就是说,服从用户的需求,把企业内部和市场联系成一个过程。通过研发提高竞争力,创造用户新需求,最终创造新订单。二是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从全球用户资源中获取订单。第三是把通过商业流程获得的订单和R&D创造的订单投入生产,从过去的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这样,形成了R&D、完整的物流和直接面向市场的业务流程等核心流程系统,增强了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2.灵活的生产方式可以借鉴

众所周知,丰田生产方式一直是全球制造企业的典范,柔性生产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柔性生产以其快速反应、产出弹性、产品丰富多样的优势逐渐取代刚性生产。柔性生产可以解决大规模生产模式中规模经济与品种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制造业的柔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最终使中小规模的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竞争。在实际应用中,柔性生产线是由多台可调设备(主要是专用设备)和自动输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柔性生产线系统包括自动处理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系统。近年来,包括邯钢在内的许多中国制造企业都试图在自己的生产线上运行灵活的生产方法。中国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考虑采用灵活的生产方式,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品种和性能,满足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第四,把产业创新作为升级的新引擎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领域,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把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因此,产业创新在增强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要素、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提升产品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用“两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来开展产业创新活动。首先,制造企业应更加重视工业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投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增加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活动。这属于工业创造活动的“内化”,可以看作是制造企业从制造环节向服务领域的延伸。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二是将工业创意活动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出来,交给专业创意公司来拓展工业创意产业的总市场,属于工业创意产业支撑和提升制造业的范畴。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方式日益成为企业开展产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创意产业。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两点:

1.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的“关键突破”

在工业创意产业发展中,重点产业应尽快形成产品设计、生产、应用运营、品牌营销等产业形态,形成上下游匹配、功能丰富的产业链。针对产业链的前端和末端,有必要实施重点突破,即聚焦“微笑曲线”两端,聚焦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价值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工业企业更加注重品牌附加值提升,形成一流的工业创意企业和专业品牌策划机构,不断拓展工业创意市场两端,促进全行业快速发展。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2.产业空布局的“集聚联动”

在产业创意产业布局中,要实现区域集聚联动,以重要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块,通过重点区域的集群发展,构建上下游联系紧密、功能齐全的区域产业链,加强创意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充分整合区域块状经济,加强特色产业中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经济渗透性的产业创意产业发展基地(产业创意产业园)。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并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将进一步改善和扩大空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集群空间。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五、实施集群生产模式

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专业化分工合作和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制造企业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和实力相当的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门槛逐年上升就是例证。事实上,制造企业的集群生产一直在进行。研究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20个制造业中有15个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有所上升。目前,制造业集群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未来制造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将更加重要。从企业和行业的角度来看,升级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1.大型企业主导的制造业集群

这种集群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企业为中心,以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为包围,纵向分工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总的来说,集群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品牌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集群升级主要由大型企业推动,重点是市场扩张,尤其是国际扩张。通过产业重组和集群内整合营销战略,进行跨境并购重组,或直接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的制定,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实现集群全方位向外国际化发展。这种升级需要基于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来支持中小企业,并通过供应链管理形成互动发展和有机协调的网络,从而有效实现集群的整体升级。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2.基于高技术和知识的制造业集群

这种集群以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和扩散为特征,由以高科技综合体或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生产者驱动,具有明显的知识网络效应。外源性高技术制造集群有更多的技术学习和模仿,但缺乏自主创新,内部联系薄弱。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品牌”,其中R&D、设计等再创新活动是集群升级的战略价值环节。内生型高技术制造业集群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驱动下,通过“创新-创业-创新”的内生增长机制成长起来的。但是,也存在着R&D与生产分离、产业配套不良等现象。在发展初期,大部分属于福特系统之前的单件生产模式,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是“科研要素的长期积累→专业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孵化)→技术扩散→”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第六,用循环经济促进制造业升级

目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求企业在满足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注重规模、效率和速度。实施循环经济,采用绿色制造模式,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污染物总量减少20%。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式“上路”,为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指明了方向。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应坚持以下几点: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1.我们应该把技术进步作为坚强的后盾

企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必须有技术进步的支撑。因为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解决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技术。这些包括资源的综合利用(原材料和能源等)。)、二次资源开发(利用“废渣”和“废气”等。),防止绿色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失,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做好污染预防和末端处理。目前的情况是:一是有先进适用的技术,或先进适用的技术组合匹配;第二,没有现成的技术,需要科学研究和创新;第三,虽然有现成的技术,但他们买不起或用不起,也不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他们需要自己研究低成本、高效率和环保的高科技;第四,对于一些技术问题,即使是世界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企业也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2.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应作为制度保障

循环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作为制度保障。企业需要探索用经济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使循环经济“经济化”,使循环经济项目盈利,财务可持续。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也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制度,包括产权和价格等基本制度,以及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3.生态工业园应该成为首选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推进循环经济,企业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可再生资源,通过物质循环实现公司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减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闭环经济,只有在这种封闭的条件下,物质才能被回收。因此,生态工业园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最佳模式。由于生态工业园保证了企业的封闭运行,产业链上端产生的废物不会排放到企业之外,而是会进入产业链的下一级继续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工业园区都是建立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

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低迷和竞争的激烈,一度长期占据国内乘用车“老大”地位的上海大众也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

标题:要在转型和升级中突破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058.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