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以什么为核心
本篇文章3108字,读完约8分钟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将国内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对外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高于各行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目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
深层矛盾: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看到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作为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制造业相比,目前中国制造业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中国制造企业的规模很小。与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公司相比,前者的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分别仅为后者的10.69%和20.66%。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造业,中国制造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利润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从制造业的全面比较来看,一些专家计算出中国制造业的人均增加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17。一些分析报告将中国制造业的低利润增长称为“悲剧性增长”。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深层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技术弱点之一是依靠加工和装配成长,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依靠外资流入带来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主要集中在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上,这对制造业的升级有着突出的影响。权威统计显示,中国一半以上的制造技术来源(50%依赖国外技术)依赖进口,而发达国家低于30%,而美国和日本约为5%;中国工业产品新开发技术中约70%属于援外技术;中国每年的发明专利不到世界总量的3%,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许多行业和500强企业也存在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的问题。例如,中国是家用电脑的主要生产国和销售国,但中国生产的每一台电脑,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完全依赖进口,大部分利润被掌握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走,只有一小部分利润来自销售一台电脑。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去年的收入利润率仅为1.5%。由于没有专利,号称产量最大的中国dvd制造商每年花费10亿元人民币购买专利许可证。中国制造业需要从质量到数量的飞跃,关键是自主知识产权。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863计划”已实施20年,发表论文47000篇,其中仅获得2000多项专利。在有限的国内专利中,缺乏实质性控制权的“非自有”专利比例很高。据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统计,在我国授予的发明专利中,约70%是由国外授予的,只有9.1%是由国内工业企业授予的。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生产的20%的手机价格、30%的电脑价格和20%-40%的数控机床价格必须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用。
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业R&D资金严重短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R&D机构(一些企业建立了研究所和博士后流动站),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学研究和开发活动,完全依靠抄袭或模仿别人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末,oecd以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国外大企业的研发支出一般不低于收入的5%),而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比例长期低于1%。尽管这一指数自2001年以来已经超过1%,但大多数发达工业国家都在10%以上。从2004-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和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来看,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一直在稳步上升,其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明显高于制造业500强企业的整体水平,但仍低于国际门槛3%-5%。2007年,研发支出的比例下降。虽然比例下降还有其他原因,但这种情况将制约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突破关键: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环节提升竞争力
鉴于资源有限,环境容量约束日益严重,几乎所有企业都会认识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企业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驱动力。因此,企业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快实施技术创新。
1.继续增加投资,优化支出结构
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增加R&D投资是第一要素。毫无疑问,增加R&D投资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物质保证。2006年7月,科技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试点工作,研发支出强度被列为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四个指标中的第一个,充分凸显了这一指标的极端重要性。从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来看,首先是投入强度的差距。数据显示,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中,研发支出占比最高的两个行业是:医药制造和通讯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但这两个行业的国内投资水平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占比甚至超过10%。如前所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R&D投资水平尚未达到国际门槛水平。因此,国内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加对R&D的投资。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出口能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许多企业积累了相对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资,如果要实现赶超目标,初始投资应该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就像韩国企业所做的那样。
在增加对R&D投资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考虑从宏观层面优化支出结构。一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调整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资金比例。目前,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成本的比例为1: 0.06,而韩国和日本企业的比例为1: 5至1: 8。这表明中国在引进技术后仍需要增加消化吸收的成本,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二是科技资源在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配置。目前,我国企业科技投入的比例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国家约30%的科技投入用于支持企业,中国90%以上的科技投入用于科研机构和大学。未来科技资源应大力向企业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研发,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
2.引进国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战略。从我国制造业的现阶段和水平来看,将国外进口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最佳选择。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制造业仍有明显差距。对于发达国家开发的成熟产品和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引进和采用,从而降低我国的开发成本,缩短赶上发达国家的时间。日本和韩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经验说明了这一点。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制造业时代,国际产业正在转移和转型,世界制造业的资源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业可以继续利用这一趋势,利用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乃至R&D环节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45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在中国设立了R&D机构。这为中国制造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不能把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希望寄托在跨国公司身上。目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目的是更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而不是将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心转移到中国来培育竞争对手。因此,跨国公司通常在中国保守技术秘密或尽可能出口过时的技术和产品。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会对同一领域的国内企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行业间和行业内垂直分工的结构特征将成为常态。根据对上海和江苏医药、通信、计算机设备和仪器仪表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外资在三大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86.4%和80.7%,但它们在R&D的投入强度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2%和54.5%。从这个角度来看,盲目依靠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来升级产业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运营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水平,还会扼杀国内企业的发展。主要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进口,这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根据日本的成长经验,引进外国技术的过程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双方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在后期逐渐缩小,进口国越来越需要依靠自主研发来解决技术进步和新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制造企业需要改变吸引外资的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与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打造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逐步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的状况,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转变;从招商引资的优惠模式向战略伙伴关系转变,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
3.技术战略与品牌和市场战略的结合
应该强调的是,自主创新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自主创新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上,还体现在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上。目前,行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清晰有效,但远未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企业必须沿着研究能力-开发成果-各种生产方法-稳定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售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环节依次实现每一次变革。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R&D非常重视,但他们的技术战略与品牌和市场拓展战略是两码事,这最终使得企业的规模和营销能力难以完全消化高R&D投资带来的固定成本分担。因为重要的R&D投资需要分摊成本,这将影响边际成本和价格决策。调查显示,世界上一些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决定是否根据中国的市场体系独立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时也非常谨慎,主要考虑的是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成本是否足以分摊。如何将品牌战略与市场拓展战略相结合,是目前支持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我们不能忽视企业市场的扩大和品牌的最终形成。在具有全球竞争力或科技竞争力的国家,没有产品载体的技术并不多。因此,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应该将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市场拓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从研究能力到研究成果、生产模式、稳定生产能力乃至销售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转变。
标题:核心竞争力以什么为核心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276.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