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商的供应链之成败
本篇文章1027字,读完约3分钟
为了开拓销售渠道,控制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长虹集团选择依靠强大的分销平台快速启动流通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长虹与郑、与中国建设银行建立了三角信贷关系。这种关系使得长虹给郑一个1亿元的产品,而郑并不需要马上付款。相反,他通过建设银行向长虹开具承兑汇票,当产品售罄时,他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又把钱交给长虹。依靠这条供应链,长虹在1997年生产了660万台。同年,建行郑签发的承兑汇票总额超过50亿元,郑一举收购长虹两条生产线的经营权。
长虹在销量上升时忽略了一个问题:销售渠道的关键是保持供应链的开放。如果你想牢牢掌握住下游经销商,除了让他们公平获利外,及时了解各地经销商的销售信息更为重要。郑一开始总是从制造商那里获得最大的利润。一旦中小经销商形成价格联盟,郑会立即以最低的价格把它拉下来。无论谁与之合作,都会得罪大量的中小经销商,但长虹对此视而不见。1998年3月,山东7家商场联合抵制长虹,称其售后服务存在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对长虹的“大户政策”并不满意。长虹对市场信息的控制不够准确,以至于没有办法完全主宰这些大大小小的经销商。虽然这种粗放的配送模式很快积累了长虹的规模效应,但其效率却极低。当郑出事的时候,这个占长虹营业额30%以上的渠道突然分崩离析。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也让长虹错失了建立自己分销渠道的最佳时机。
为了挽救衰落的命运,长虹将目光投向了供应商。根据长虹的经验,彩电行业在淡季经常有积压的商品,在旺季加班销售是不够的。然而,长虹的大产量和大库存可以在每年年底获得很大的利润。碰巧的是,当国家下令打击走私彩电时,长虹想通过控制供应商来垄断彩电市场。1998年11月,长虹挑起“彩管大战”,一次性订购300万支彩管。
长虹认为签订的合同就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不太关注竞争情报信息的长虹没有想到会被个别供应商蒙蔽:长虹用300万支彩管的资金购买了82万支彩管。原来,长虹把钱交给供应商后,并没有把彩管拉回到绵阳,而是暂时存放在供应商的仓库里。后来,当其他彩电制造商争相购买商品时,一些未能信守承诺的供应商感到有利可图,秘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彩色显像管。当长虹发现它被冲洗后,它只回收了82万支彩管。
原本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长虹,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两次下跌。长虹主营业务利润从1998年底的31.6亿元下降到1999年底的15.7亿元。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或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是否承担...
标题:大厂商的供应链之成败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566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东鹏特饮怀旧营销引发情感共鸣
下一篇:国企治理如何成就优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