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林毅夫VS张维迎:一场产业政策的“世纪之辩”
本篇文章8068字,读完约20分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银牙徐豪陈惟杉|北京报道
11月9日,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英在北京大学展开了关于产业政策的面对面讨论。 2人自8月末以来,围绕产业政策“隔空对话”往返了数次。
这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经济学家的第一次讨论。 从90年代两人围绕国企改革方向的“北大交火事件”,到21世纪两人展开“后发特征”的争论,两个经济学家的讨论每次都因中国经济现实与未来的密切关系而受到社会关注,但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依然在持续
林毅夫、张维英两人从这次观点交战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发展成关于产业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全民大讨论,恐怕是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策性作用
在“世纪之辩”现场,林毅夫、张维迎如何交战?
造势悠久的“世纪之辩”终于于11月9日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拉开序幕的,不是林毅夫和张维迎的第一场交战,应该也不是最后一场。 据悉,这次“世纪辩论”的主办者北京大学国家快速发展研究院将主题定为“产业政策”思识会,其背后是减少火药气味,强调“思识”的意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约1小时前到达现场时,未名湖以北朗润园万众大楼周围已经聚集了人,面积小的主会场吸引了近千名听众,因此主办方必须在主会场外设置另外两个会场转播主会场的情况
担任主持人的北京大学国家快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讨论,甚至可以载入历史。
辩论会从林毅夫的发言开始,之后张维英发言,接着是自由争论的一环,以问答形式展开。 在全体讨论中,林毅夫和张维英就两人产业政策的多方面问题,就产业政策的定义、产业政策的效果、政府是否应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及比较特征应该如何发挥等问题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回国”背景,共同创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共同证实了北京大学国家快速发展研究院设立的学者方针相对,互不相让,但保持了“君子之争”的学者风范。
什么是产业政策?
林毅夫
林毅夫说,产业政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迅速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税收优惠、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研究开发事业中的科研补助金、垄断和专利、。 林毅夫强调,虽然有点具体的产品创新是由公司家完成的,但产品创新背后的基础水平研发成果不是由公司家花费巨大费用投入的,而是必须由政府支持的各科研项目完成,这一部分
张维迎
张维英说,“我理解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其他目的,对民间产品生产行业进行的选择性干涉和歧视性处理,其手段是限制市场准入、控制投资规模、分配信用资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金的进出口 ”。 张维英认为关键的两句话是“个人产品”和“选择性干预”,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资不是产业政策,普遍的政策也不是产业政策。 “统一的企业税不是产业政策,但支援性的所得税减免属于产业政策。 ”。
产业政策是否应该存在?
林毅夫
林毅夫认为许多成功的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产业政策。 “我从没见过不使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急速发展中国家,或不使用产业政策而继续维持领导地位的发达国家。 》林毅夫如16世纪的英国、19世纪中叶之美、德、法、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产业政策。
林毅夫认为,“成功最明显的13个经济体具有开放经济、宏观稳定、高储蓄高投资、比较有效的市场和积极有为的政府5个特征”。 林毅夫说,他们的成功是因为积极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了新产业的迅速发展。 公司房屋创新首先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和公共技术的突破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暂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由公司家主导’的思潮影响了拉丁美洲等后发国家,结果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公司家的收益性他们不想进行最基础的投资。 ”。
林毅夫说,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国际领先产业的早期研究开发基本上得到政府的支持。 基础科学的革命不受公司家精神的影响。 ”。
张维迎
“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在这个年代复苏了。 两者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生活、资源配置的参与。 》张维英表示,产业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失败的例子很多,成功的例子是凤毛麟角,“中国经济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哪个不是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 ”。
产业政策为什么无效?
林毅夫
林毅夫认为,除了政府执行能力存在问题外,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原因是过度支持先进产业。 发达国家的失败是支持为就业失去比较特征的产业,例如美国和欧洲的农业政策。 林毅夫说:“一部分成功了,当然一部分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不是产业政策本身,而是执行能力不行,许多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心太紧迫,亲切地做坏事。 ”。
张维迎
张维英认为产业政策失败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和激励机制的扭曲。 “一个是人类的无知,一个是人类的无耻。 ”。
首先,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制,张维英向支持产业政策的人提出的假设即技术进步和新产业是可以预见的,进行了反驳。 “创新过程充满不明确性,没有统计规律。 我们不能预先制定出通向特定目标的道路,我们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道理在哪里,人们对创新和产业迅速发展的分解都是“事后诸葛亮”。 ”。 张维英说,目前世界领先的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制药等,30年前一个人也没有预测到,今天也无法预测30年后的事件。 “产业决定是集中的决定,是赌注。 它累积了每个人犯错误的概率,提高了集体犯错误的概率。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
张维英认为产业政策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无耻”。 “产业政策在不同产业、不同公司的市场准入、税收和补贴、融资和信用、土地优惠、进出口许可等方面进行区别处理,创造权力租金,这必然导致公司房屋和政府官员的租赁行为。 ”张维英说,某一特定产业政策的发表与其说是科学和认识的结果,不如说是好处游戏的结果。 受到政策扶植的大多不是真正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家,而是套利者和租客。 “新能源汽车欺诈候补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政府那里拿到钱的高额公司没有进行像样的革新。 ”。
张维英说:“林毅夫认为,尽管许多产业政策失败,但不是产业政策,而是制定了什么样的产业政策。 这就像20世纪80年代有人拥护计划经济一样,计划经济不是本身不好,我们说计划经济做得不好。 这两个观点多么相似! ”张维英认为,“正确”的产业政策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没有。
应该辅助“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吗?
林毅夫
林毅夫认为补助金是帮助公司处理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供应上的限制问题所必需的,如果公司想出现创新和风险资本,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 “我基本上反对补助金,但并不是所有产业政策中同样的东西都需要补助金。 除了激励前人的补助金,所有优惠都是税收上的优惠几年,量很少。 ”。
张维迎
张维英说:“在新古典范式中,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极限分解的。 但是,越是重大的技术革新,就越不是极限上的决定。 关于公司房屋创新的决定不是基于边际收益和边际价格的比较而是基于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的评价。 ”张维英认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为了政府的补助金,而是为了满足对美食的向往,冒着风险,为了政府的补助金吃螃蟹,不是公司的家。 “政府不需要鼓励任何人吃螃蟹,也不需要为吃螃蟹的行为买。 有吃螃蟹身影的人,其实在吃馒头! ”。 张维英说。
你怎么发挥比较的特征?
林毅夫
林毅夫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利用比较的特征,必须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利用比较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成功,是中国从超越战术转变为比较特征的结果,为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需要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 如果他成功了,以后就会有一群竞争对手,得不到垄断的利益。 这和他以前支付的价格和风险不同。 发达国家在专利保护中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产业政策的作用。 ”林毅夫强调,各国在不同的快速发展阶段具有潜在的比较特征,政府应该帮助进入这些产业的公司处理交通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如果中国公司的房子想进入宇宙产业,没有国家的补助金,基本上谁都不想进入。 一定会吃亏的。 ”。
张维迎
张维英认为公司的房子活在市场上,天生的本能不是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而是发挥比较的特征。 “比较的特征不是国家的事,而是公司的事、个人的事。 每个普通人利用自己的所长,让其他人也做各自擅长的工作,这是管理学上的“核心竞争力”。 ”张维英认为,与林毅夫两人在现场讨论经济学相关议题,不是讨论量子物理、宇宙科学技术等议题,而是自发地利用比较特征,与国家政策无关。
讨论20年,林毅夫,张维英到底在争什么?
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可能还没有画上句号。
已经争论了20年的林毅夫和张维迎,是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样是北京大学国家快速发展研究院的创立教授,多年来对方也是同事。
1952年出生的林毅夫和1959年出生的张维迎,他们关于产业政策的长期争论,不仅双方为自己重复的角度辩解正名,而且是关于市场和政府命题的大讨论,是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问题。
从1995年到现在进行了多次对战
在这次公开讨论之前,林毅夫和张维迎就学术观点进行过多次对战。
1995年,林毅夫、张维英就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问题引起争论,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张维迎的论述从现代公司的理论出发,强调了公司剩余请求权和控制权对称配置的重要性。 国企改革的出口是民营化,把公司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把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 林毅夫认为,如果国有企业私有化,全员以政策负担为借口的积极性会变高,效率会下降。 国企的首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改革的起点是剥离战术政策负担和社会政策负担,固化预算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4年9月,林毅夫、张维英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的活动中,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期待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林毅夫认为,如果沿着现在的道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两三十年也没有问题,到2030年经济整体规模一定会超过美国。 张维迎担心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会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果公司的制度问题不能根本处理的话,中国将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心。
年7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杨小凯逝世10周年追忆会上就“政府定位和后发特点”展开了争论。 林毅夫和杨小凯打过有名的“后发特征和后发劣势”之争。 张维英认为,国家和政府没有参与,市场会变得更好,如果政府不退出市场,后发的特征将是后发的劣势。 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需要政府发现和支持公司的比较特征。 否则,就是无效市场。 一个月后,林毅夫解释了观点,指出张维迎和国内很多经济学家的不同是应该回到亚当·史密斯的观点还是史密斯的研究方法。
之后,在年11月14日于北京大学国发院举行的“中国奇迹”出版20周年研讨会上,林张两人围绕国企改革、产业政策、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争论。 林毅夫认为,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中国35年来无法保持每年平均9.8%的增长,也不能成为现在唯一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也没有发生经济危机。 张维英认为,如果研究1950~70年代的中国,会发现所有事件都离不开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参与,经济就不能迅速发展。 政府要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保证产权制度。
在年8月21日于复旦大学召开的“产业政策:总结、反省、展望”研讨会上,林毅夫发表了主题演讲,称“还看不到不使用产业政策而成功地追赶发达国家的急速发展中国家和持续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 8月25日,张维英在“亚布力中国公司家论坛”西安峰会上发表了“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失败”的演说,正面提出“产业政策只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 9月13日,林毅夫发表了见解鲜明的反对复印件。 之后,张维迎和林毅夫分别在很多场合继续阐述各自的观点。 10月15日,林毅夫向“求是”宣布“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这个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林张之争背后的深层问题
林毅夫、张维英讨论了产业政策,双方在产业政策是什么、是否应该存在产业政策、是否应该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买东西、如何利用比较的特征等方面展开了交战。 这其实不仅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从更深层次来看,背后还有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
在这次现场讨论的过程中,张维英说:“我和林毅夫的产业政策差异,其实是关于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差异。”张维英说:“林毅夫信奉《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我信奉《海克夫人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需要建立非常强但不现实的假设,如果这些假设不满足,就会出现外部性故障、不完全竞争引起的故障、新闻不对称引起的故障等所谓的“市场故障”。 ”。 对此,张维迎的观点认为,这些理论所说的“市场故障”实际上是市场理论的故障,不是市场本身的故障,而是米斯哈耶克迅速发展的市场理论是更好的分解范式。 “市场是人类自主合作的制度,市场竞争是让人们发现和创造新的交易机会、合作机会的过程。 ”。
其实,林毅夫和张维英都有海外教育的背景,林毅夫在美国留学期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学生,舒尔茨的研究行业是农业经济和人力资本。 张维迎年轻时非常尊重英国师傅研究公司理论和博弈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然后非常尊重米塞斯和哈耶克等经济学家的学说,公布了杨小凯的影响力。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8年,中国的迅速发展一直受益于改革红利。 当前面对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困境时,中国必须要求改革分红。
以杨小凯、张维迎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获得的经济增长来源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替代,政府应该进一步退出市场,废除管制,创造自由、法治的环境,进行产权制度的保证。 张维英说:“协调障碍严重的市场,公司的家肯定受到体制和政策的压迫。 每个政府都能看到的东西,自由市场公司的房子早就清楚了。 公司的房子看不清楚的东西,政府看得更清楚。 ”。
林毅夫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拉动符合比较特点的快速发展机遇。 这次讨论的要点不是政府是否介入,而是哪个政府的介入真的会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哪个介入失败。 政府的协调可能会失败,但没有政府的协调会更失败。 政府的方法公开表示“95%是正确的”。
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常态,正处于爬坡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来的增长模式面临挑战,以前传递的动能作用很弱,新的动能还不够。 现有的产业政策也确实有不足之处。 产业政策的纷争与其说是两者有自己的说法,不如说是关于今后经济迅速发展道路的不同想法。
据说“千人诺诺,不及一士之诋毁”。 这是因为在需要集中各方面智慧,给予改革红利迅速发展的中国,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讨论特别宝贵。
产业政策的“是与否”
这次林毅夫、张维英两人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又“震惊”了。
9月14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 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赵辰昕指出,不同快速发展阶段的各国运用产业政策,我国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确实不符合我们现在的产业政策
国家发改委信息发言人在定时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有关“林张争论”的问题,充分看到这个讨论超过了学术水平,人们对什么样的产业政策真正有效、产业政策边界在哪里等问题的关心
近年来,从光伏产业政策到新能源汽车欺诈候补,出现了很多“失败”的产业政策。 在这次讨论中,林毅夫认为,即使不像张维迎那样呼吁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许多产业政策也以“失败”告终。
产业政策带来的“惨淡记忆”
关于9月14日发布会开始,赵辰昕通报了国务院对全国解决钢铁煤炭过剩生产能力的事业进行了特别审计。
从现在的“产能过剩”领域来看,其中有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发表的10项产业振兴计划。
2009年,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新闻、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在内的10项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 计划旨在通过总量控制、淘汰落后、合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
但是,国务院的计划似乎没有改变各行业产能扩张的趋势。 年,“解决产能过剩矛盾”的表现开始出现在政府高层的演说和文件中,同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解决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的生产能力利用
张维英在讨论中说,中国经济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哪个是政府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
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快速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也写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产业政策似乎依然不够。 浪费很多资源或者做不到。 蜜蜂起飞或在短时间内整个区域过剩。 前者的例子现在各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提出的“大众创新、万民创业”,相继设立了创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吸引基金。 各地的要素发表和比较特征千差万别,但必须走同一条独木舟运动性地革新,不容易浪费资源。 后者的例子是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足够明显。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和采用国。 但是,没有政府补贴,大部分光伏公司依然不能自负盈亏。 他在文章中说:“我现在有点担心新能源汽车可能会重复光的同样的事情。 ”。
太阳能产业政策也被张维英视为“产业政策误解了公司的家,使不应该投入的行业和不应该投入的项目投入资源”的典型例子。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政府补助金的范围涵盖了从初期投资补助金到光伏电站补助金、分散光伏补助金的各种副本。
国内的“光伏基地”也曾经在各地开花,全国31个省将光伏列为优先支持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300个城市迅速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光伏产业基地超过100个。
但从年开始,随着欧洲各国政府削减光伏补贴,欧洲、美国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调查等因素,中国光伏公司开始普遍陷入损失泥沼,无锡尚德、赛路ldk
外国也有“产业政策”,乔布斯是受益者吗?
虽然许多国家的产业政策失败了,但林毅夫指出,还没有成功地不使用产业政策而追赶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发达国家。
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赵辰昕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重视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例如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还有“先进制造业国家战术计划”,将其称为“制造业回归” 比如日本实行了“产业再生战术”,德国也发表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术的提案”,这些都是在不同国家运用产业政策的具体表现。
奥巴马政府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投入5亿美元以上,将3亿美元以上投入共同投资和创新技术产业,投资1亿美元以上,将美国企业发现、开发和应用先进材料的速度提高到现在的两倍,花费1.2亿美元
英国伦敦经济商业政策局前署长罗思义也援引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创新经济学教授玛丽亚娜·马祖卡特的经典研究著作《创业型政府》论证了产业政策的重要性。
“为了使乔布斯的iphone如此“智能”的网络、地理新闻系统、触摸屏显示器、最近的siri语音助理等所有技术都由政府支持。 隐藏着如此巨大风险的慷慨投资,决不会因为“风险投资”和“车库创业者们”的存在而出现。 是政府可见的手促成了这些创新的发生。 如果我们等待市场和公司自己做这件事,政府只是袖手旁观,提供基础服务,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 ”。
林毅夫也说:“美国联邦政府在所有研究开发费中所占的份额在1930年为1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在50%~66%之间。 经济学家经常说,“美国在计算机、航天、网络等领域保持着国际特征,但整体技术领先水平下降。 没有联邦政府对国防相关研究开发活动的投资,这些领域就不存在。 誊写政府的支持对医疗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的迅速发展也很重要:政府对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公共投资相当支持生物技术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这对美国保持在这个领域的领导作用极为重要。 ”。
标题:热门:林毅夫VS张维迎:一场产业政策的“世纪之辩”
地址:http://www.zyycg.org/hgjj/2579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