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09 03:50:02阅读:

本篇文章1705字,读完约4分钟

在技术引进方面,中国在经历了“资本换技术”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索“技术市场”。按照这一思路,《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指出,为了获得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一些国内市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国民经济的内部内容,即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从效果上看,中国确实已经放弃了20多年的市场,但在“改变技术”方面基本上是失败的。如今,当自主创新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提倡和确定时,“中国制造”正在孕育着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对自主创新的呼唤似乎很快演变成了“技术市场”的负面主流声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国家政策是“技术市场”已死的真实解释吗?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之争

中国以引进技术为目的向外商开放市场后,在实践中,“技术市场”的实际效果是:市场已经放开,但技术还没有交换;换取肮脏的技术;大规模引进并没有加强我们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反而削弱了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市场化”是中国引进外资的一贯原则。实施“技术市场”一般有三个先决条件:第一,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第二,产品有生命周期;第三,技术存在代际差异。因此,作为一个依赖于特定条件并植根于特定土壤的“技术市场”,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有必要调查一下技术没有真正被取代的根本原因:如果道路出了问题,它喜欢“吃现成的”,好的经验是错误的。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现实中,“技术市场”的实际质量屡遭诟病的主要原因是主体错位——吸引投资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企业。地方政府对外资的偏好使得收入分配形成了不合理的漏斗模式:即外资企业获得了空政府的巨额补贴;当地政府也立即“泛滥”;然而,当地企业很难享受“国民待遇”;工人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被人为压低了。市场导向的体制似乎是避免误解吸引外资的唯一途径。如果fdi的溢出效应不明显,那么政府主导了交换,将技术输送给缺乏学习和吸收能力的机构和组织(如一些政府部门、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这是这种效应扩散的重要原因。因此,内生创新机制的形成有赖于中国告别“官方创新”,进入“制度创新+自主技术创新”的新时代。事实上,外国直接投资是一个矛盾。当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过多时,人们中间会有许多“外国资本威胁经济安全”;当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减少时,人们会惊叹于中国吸引力的下降、印度的急剧转移以及美国税收激励带来的美国资本的回流。实际上,fdi的质量理论比数量理论更重要,数量理论是基于技术的溢出效应和fdi上下游供应商的标准化,即人力资本、R&D投资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在fdi资本中引起的技术的非自愿扩散,这些收益不是被跨国公司获取,而是被东道国企业分享。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能力的引进。应该说,“技术市场”和自主创新不是一回事,自主创新的愿望并不意味着放弃“技术市场”。当前,迫切需要根据新的战略和新的要求改进和完善这一战略。就技术引进的方式而言,有两种选择:仅供使用的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引进。前者不利于技术进步,而后者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因此,从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战略来看,有两条基本路径:自力更生和从“拿来”中自我创造。如果后者走得好的话,“市场换技术”是一个更好的现实选择。韩国是从“引进和模仿”战略成功过渡到“创新和自主”战略的典型例子。战后,日本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再改进-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以韩国为例。在技术引进之初,韩国就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即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调整技术引进资金,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比例约为1: 8。也就是说,韩国一美元进口的技术需要八美元用于研发。目前,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资金比例为1: 0.07,大量资金用于引进,而不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鉴于技术引进中的“瀑布效应”,如果引进的技术不能尽快被消化、吸收和内化为国内的优势技术,中国企业只能永远跟随别人的脚步,永远牢牢地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永远从分工中获得最小的收益。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来说,技术创新的“急转弯”不仅受制于制度、机制和文化的基础,还受到路径依赖的制约。产权制度的脆弱性,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重要环节。以知识产权战略应对知识产权围攻——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软实力”,有效形成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的可持续良性循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5年的统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000多家,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4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中国企业不仅面临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问题,还面临合理引进和低成本使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的问题,不仅要通过知识产权战略鼓励自主创新,还要鼓励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口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反垄断,防止国际跨国公司用知识产权挤压国内企业,是对“技术市场”真正内涵的最好回应。完善“技术市场”,将重点从简单引进生产线和制造能力转移到消化吸收技术,最终转化为自主创新,正好填补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空白。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对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的思考

我们放弃了市场,但我们没有得到技术,尤其是更基础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市场换技术”的实质是某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映。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小经济。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消费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消费增长;后者是一个多产的社会,主要依靠资本、投资和项目来推动经济。为了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相结合的转变,迫切需要推进制度创新——任何一种增长模式都是基于特定的制度并与之共存的;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科技发展进入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新时期。中国最终将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前端R&D,后端品牌和营销),但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它仍将徘徊在这两端之间,实现从科技第一生产力到自主创新第一竞争力的飞跃。我们用什么来换取时间来升级我们的技术?最强大的谈判筹码是市场。获得技术的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引起的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胜率取决于各国自身的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市场换技术”只是提供这种对抗的平台或阶梯。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以浙江省为例,企业走的是二次创新(基于消化吸收的再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的是市场需求→应用研发→工程制造→销售的技术创新路线,这提供了一个阶段性和序列性创新的现实样本:即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二次创新的第一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集成创新,而原始创新正在营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浙江样本是当今中国技术增长的缩写和真实写照,中小企业注重模仿和创新。作为一种紧迫的现实选择,他们应该尽快掌握低端技术,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在二次开发中占据主动。

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德鲁克指出,创新的意义在于在市场的薄弱领域、新知识的萌芽阶段以及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追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驱动模式、需求驱动模式和互动模式),我们发现“市场与技术互动共同引发技术创新”(互动模式)的观点已被“技术为市场”、“技术为市场”和“技术为市场”所充分证实。因为三者的核心是处理市场和技术的关系。从“技术的市场”到“技术的市场”,这是第一次从市场到技术的完美转换。寻找创新技术的市场支点,从“以市场开发技术”到“以技术换市场”,是从市场到技术的第二次完美转换。

标题:如何在借鉴中把握自主创新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6996.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